唯有运动,才能让孩子拥有完美的人格

2018年06月04日 美国留学妈妈圈


写在前面的话:中国和西方教育的最大不同,一是阅读,另一个就是体育。在美国,体育更像是主课,每个小孩从上了小学开始,就都会在学校体验各种体育运动,并从中选1-2项进行长期训练。反观我们,在学习繁忙时,让体育给“语数英”让路的现象几乎每天发生。其实,我们没有想到的是,我们让孩子错过的不仅仅是体育带来的乐趣、和强劲的体魄,更可能错过的是对团队精神、求胜精神、如何面对失败等最好的训练机会。


来源:中国教育研究



世上只有两种孩子:一种喜欢运动,一种还不知道自己喜欢运动。

01


苏女士的奶奶是日本遗孤,因此她全家1999年就搬到了日本东京。

刚到日本的时候,她和弟弟要报读学校。校长问:你们是不是中国来的?


苏女士很惊讶。我们还没提交材料呢,校长怎么知道是中国来的?

后来校长告诉她,他是从他们胳膊的粗细看出来的。


因为她和弟弟的胳膊细白嫩幼,像豆芽一样,一看就知道很少体育锻炼,而日本的学生,由于锻炼很多,胳膊都结实有力。·


这些话让苏女士恍然一惊。


后来她在日本坐地铁时留心观察了一下日本的孩子,无论高矮肥瘦,看上去都很壮实。

这让苏女士很惭愧,但更值得中国人惭愧的是:十几年来,中国孩子的体质没有变得更好,反而更差了。


近年来,中国学生军训可以猝死、长跑可以猝死、体测可以猝死、打篮球也可以猝死,不是过重就是过瘦,近视率接近90%,2016年,仅有17%的小学生经常运动。


梁启超说:“少年强则中国强”,强首先表现在身体素质。中国在奥运会上拿的金牌一届比一届多,但在中国孩子弱不禁风的身体之前,我们赢尽奥运金牌也枉然!



02


最近清华大学一条规定,在朋友圈炸了:从2017年本科新生开始,游泳将与毕业绑定。


也就是说,如果到毕业学生都还学不会游泳,学校将不给他毕业证!


清华这么做,是因为游泳是必要的求生手段,但其实同时也是极好的运动。



08年,清华就开始恢复长跑作为学生必修课程,达不到要求一样不准毕业。


不知道是可笑还是可悲,和当年长跑规定一样,很多网友觉得这项新规“不可理喻”,甚至对之大加嘲讽,高中学霸界更是哀鸿遍野。


他们给出了“合情合理”的理由:

游泳这东西,男生或者家在海边的学生有优势,女生从小到大没游过,恐怕很吃力;清华又是长跑又是游泳,“体育特困生”要是上了这学校得吃不少苦头;

……


要是从小到大都没游过泳,那就去学好了;要是觉得上了大学就是享福,那就别上大学好了。


赵本山曾经说过一句“名言”:


只有一个方法能使中国足球10年之内赶上世界一流:高考加一门足球。


运动真的被当做一门要考试、直接跟毕业挂钩的学科的话,我们没有理由相信中国学生会不爱运动。


哪怕最终没让孩子们爱上运动,至少可以为他们锻造一副稍显健康的躯体,而不只是干瘪乏味的灵魂。



03


有人整理过中国小孩和美国小孩的成长差异:


1-4岁:基本相同;


5-8岁:美国父亲会带着孩子去打棒球,中国孩子开始沉溺于各种培训班。


9-12岁:美国的孩子早已把运动当做日常,打球、跑步甚至健身都是最爱的放学活动;而中国孩子很多已经戴上了眼镜,过重的学业负担压榨他们的课余时间,对于成绩的狂热使他们不思运动;


13-18岁:美国孩子的肌肉开始成型,体魄明显强于中国的同龄人。中国孩子此时在为中考、高考努力,运动甚至在初三、高三全面“撤退”,为备考让路。


19-23岁:美国孩子一部分进入大学,一部分在社会工作,但都有更多的空余时间健身锻炼,开始享受人生最美好的年华;而中国孩子终于摆脱了长年的考试压力,宅在宿舍、家里,放浪形骸,“自由自在”。


对于体育课,很多人的童年回忆就是:

上课之前,数学老师进来说一句话:“体育老师有事,这节课改上数学。”


世上有两种孩子:一种喜欢运动,一种还不知道自己喜欢运动。


但在孩子没来得及发展处自己喜欢玩的运动之前,学校、家庭教育已经扼杀了孩子的这种潜能。



04


不管是学校,还是家长,还是孩子自己,脑海中都有个根深蒂固的“信念”:

运动与学习冲突。


要学习,以第一为目的;要运动,可以,但同样以金牌为目的。


如此一来,运动就不再是运动,它成了另一种形式的考试。我们的思想,从来都是非此即彼,绝不调和,而不是兼容并济,和谐发展。


因此,我们要不就是培养考试机器,要不就是培养比赛机器:

许多运动员即使拿了金牌银牌,退役之后由于没有适应社会的技能,一样生活得悲催。


在雅典奥运会后,有人总结了一份国外金牌选手的简历:


赛艇女子单人双桨冠军,是一名时装设计师,毕业于德国时装学校;


射击女子飞碟多向冠军,职业是“农业保护官”,大学学的是农业科学;


柔道女子冠军,大学学的是法国文学,职业是警察;场地自行车冠军,职业是法律书记员,23岁才开始训练;

……


实在令我们汗颜。真正的体育精神,是通过运动,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


因此国外运动员很多都是业余选手,而中国的运动员很多都拼尽全力,甚至赖以为生,既禁锢了精神,也伤害了身体。


运动既不应该是生活的负累,更加不应该成为唯一的生活;相反,运动是我们感受生活的其中一种方式,虽然有可能是最重要的一种。



05


我们以为督促孩子认真学习,孩子就能拥有完美的人生。


虽然身材不太好看,但最起码脑袋富有,自律自信,事实是这样的吗?


只知道做题,会变得头脑僵硬,不知变通;只认得分数,会变成嫉妒成性;只知道五年高考三年模拟,会变得精神空虚。


我们不缺有知识的学者,教授,我们缺的是人格健全,灵魂丰满的人,他们即使处在人生谷底,依然不改其乐,甚至能自娱自乐。


有句话说你的脸是你灵魂的模样,其实也可以说:你的身体就是你灵魂的模样,身体和灵魂,是生命的两面,尊重自己的身体,就是尊重自己的灵魂。


一个连自己身体都管不好,甚至还要糟蹋的人,怎么可以相信他的灵魂之美?蔡元培说完美人格首在体育,运动不是别的,只是灵魂的操练。


柏拉图说:神给人进化的两种管道——教育和运动,教育,是人走出愚昧无知的管道,而运动,是人走出平庸走向强大、突破自我的管道。



06


《奇葩大会》曾经来过一位老师,讲有位学生觉得自己活不下去,他就带学生去喝酒,喝完酒就去工体看球。他对学生说:“跟着骂。”


学生诉苦:“我不行。”


“有什么不行的,老师给你起个头。”


结果他们就骂了一个整场,出来后,学生对他说:“我从来没有感觉到自己这么痛快过。”


后来这个学生办了一张北京国安的联赛季票,逐渐摆脱了生活的不快。


这位老师总结:“体育场是治抑郁的。”


当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运动就是生活对你最大的补偿。


无论你亲身沉浸在运动中,还是仅仅作为旁观者,在身体碰撞、忘情吼叫时,大脑产生多巴胺、血清素、正肾上腺素,这些神经递质的作用就是让人心情愉快、精神亢奋。


经过运动洗礼的人,才更能重拾对生活的信念,更有可能三观正当、心理健全。



07


阿甘智力不如常人,但他有种特殊的运动天赋——跑步。


他为了躲避别人的追赶,跑进了大学校园,误闯橄榄球比赛,教练见他跑起来无人能及,正好把他收编进队里。


结果—,阿甘因此进了大学,成了学校里的橄榄球巨星。


不是说单凭运动才能就能进大学,但美国大学确实经常优待体育特长生,不论你的出身、收入、甚至智力状况如何,运动杰出的人更容易在校园里成为闪闪发光的明星。


热爱运动者之所以与众不同,首先在于勇往直前的意志,像阿甘一样,只要一听到“跑”,即使前面是刀山火海、豺狼猛虎,能避开就避,不能避就闯过去!



其次是遵守规则的意识,每种比赛都有规则,每种规则都是镣铐,比赛就是带着镣铐跳舞,谁越能适应镣铐,他越能舞出精彩。


最后,运动能够帮助人深入灵魂,发现自己,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潜力在哪里,那就让身体告诉你。


运动的时候,聆听来自身体的声音,确定自己应该走向何方,释放更多潜力。

 

当你感到人生迷茫、生活无措的时候,如果还没得病,就去田径场跑两圈吧——没有什么事情,是跑两圈不能解决的。


如果有,那就再跑两圈。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