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微友:
移民路上重重阻,其中一重是父母。
这里说的不是父母年长无人奉养的压力(别问我,我也暂时无解),而是父母对出国移民的下意识反感。根本无需涉及到养老、陪伴、守护这样的实际问题,他们只要听见“出”、“移”、“走”、“离”这样的字眼,就立马觉得这是离经叛道、大逆不道、邪门歪道。
在他们的概念里,子女就像《西部世界》里的host,再怎样绝色倾城、勇猛无敌都不能跨越他们监视和控制的边界。
(一)
英剧《黑镜》第三季第二集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某美国青年背包游历世界,为了攒旅费回家参加了一个VR游戏公司的测试,结果游戏和现实的模糊界限给了他致命一击。
致命不是重点,重点是我在豆瓣的分级短评区看到了这样一条评论:
看到1、2、6这三条了么?这就是典型的端起架子、板起面孔批判年轻人生活方式的论调。
在这些说教式杠精的眼里,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可以套用的公式——少年专心学习、志在清华北大,成年用心工作、志在名车豪宅,老年安心养生、志在子孙满堂。
所以,一听说有年轻人十五不学、二五不婚、三十不立、而是满世界转悠的时候,他们就觉得核心价值观受到了莫大的侮辱和伤害,共产主义接班人遭到了恶意的污染和侵蚀,似乎天就要塌了,地就要陷了,道德就要沦丧了,文明就要灭绝了。
至少作为一个合格的豆瓣电影用户,世界观不该是像冯小刚的脸那样狭窄的。就算无法认同《荒野生存》那样有点自虐式的流浪,也该看到《日出之前》里的伊桑霍克、《迷幻沙滩》里的小李子、《饭祷爱》里的大嘴茱莉亚都是背包客,甚至《摩托日记》中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格瓦拉也曾经是背包客。
据我的观察,背包旅行在欧美国家不仅不是一种边缘化的生活方式,还正在逐渐成为主流。我认识一个华人律师朋友的女儿,高中毕业以后到欧美整整玩了五年的“间隔年”才申请大学。
而且,这跟是不是生在土豪之家关系并不大。澳洲每年都要给世界各地30岁以下的年轻人签发二十几万个打工度假签证,多数都是通过打工来维持旅行支出。
谁规定人生一定要是静好与安稳,而不能是出走和漂泊的?
(二)
每个人的人生都逃脱不了少年冲动、中年谨慎、老年守旧这样一条轨迹。
从前有人跟我讨论金庸,说《射雕》里的黄蓉乖巧伶俐、我见犹怜,而《神雕》里的黄蓉却大妈上身、油腻反胃。
其实小姑娘的时候少不更事天真烂漫,还硬要嫁给被大咖爹地鄙视的凤凰男,深受“成年人童话”毒害的读者自然看得连连点头;但后来一转身变成保守派,站在了叛逆者神雕侠的对立面,动不动就要棒打鸳鸯散,难怪读者要恨得牙痒痒的了。
人还是那个人,但时过境迁,女儿变成妈,小鹿蹒跚成了老鹿。既然屁股决定脑袋,思维方式改变也是情理中事。金庸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人正常的人生轨迹,也是对每个人童心渐失、棱角渐圆的慨叹。
总会听到一些父母的怨言,说孩子学习上不肯用功,找工作不听安排,谈恋爱自作主张,痛心疾首,五内俱焚,恨铁不成钢,恨虫不成龙,恨荞爸不成六神。其实父母当年也是孩子,有哪个孩子喜欢应付无止境的功课?有哪个大学生不想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事业?有哪个年轻人不会被一时的爱情冲昏头脑?
北大的教授钱理群说过:每一代人都被他的上代人所不满,最后还是接了上一代人的班,以至有资格来批评下一代人。当父母说孩子的时候,都应该多想想当年的自己,是否自己也曾经抱怨父母自以为是不可理喻?是否自己也曾充耳不闻扭头不顾?如果是的话,为什么还要重蹈覆辙、自掘鸿沟呢?
我从小也是一个“别人家的听话孩子”。但说这些话的家长恐怕不知道,我也曾经沉迷于武侠书和电脑游戏,也曾经想找一份感兴趣有激情的工作,也曾经排斥讲现实讲条件的相亲。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何况是施加给我们最爱的孩子。既然我自己小时候也不是什么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乖宝宝,又有什么资格去强行干预孩子吃饭挑肉还是挑菜、学习偏文还是偏理、求职事业还是企业、恋爱本地人还是外地人?
(三)
有些道理人人都懂,但大多数父母还是选择执子之手、执迷不悟——觉得自己在孩子面前,就是不容置疑的权威。比如说,“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这个道理。
普通人只要简单观察一下历史就会发现,人类社会的进步总是由叛逆者推动的——民主取代帝制,市场取代计划,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人工智能取代……这个太扎心,我们暂且不提。
如果没有这些叛逆者贼胆包天地跳出来挑战当权者,我们极有可能仍然是“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里的农夫,“女子无才便是德”里的女子,亦或者“要扫除一切害人虫”里的害人虫。
所以当父母听到孩子提出匪夷所思的想法、选择有悖伦常的生活,应该首先揉一下眼睛、拧一下大腿——连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矛盾都已经升级了,自己的“所思”是否到了需要进行反思的时候了?所谓的“伦常”也是否到了更新成“新常态”的时候了?
更何况,一个人的世界观只有通过阅历的积累、自身的感悟才能成熟起来,灌进耳朵的道理只会被当做吹风,灌进胃里的鸡汤只会导致反刍。让孩子们走自己的路,尽管可能会今天摔跟头明天撞墙头,但这些正是一个人学会自己认路所必须经历的疼痛和曲折。
别人的良言说得千对万对,自己总是苦得难以下咽;总要亲身经历千难万险,真理才那样刻骨铭心。
与此相反的是,一个只奉父母之命的人,也是一个没有主见的人。他从来不用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他的责任就是放弃主权、听从指挥;也不用考虑自身的价值实现,他的价值就在于否定自我、肯定他人。就算上半辈子得心应手一帆风顺,但只要垂帘后的人一走开,他就会变成百无一用的脱线傀儡。
(四)
回到移民这个事儿,其实这顺应的是世界人口自由迁徙的潮流,压根已经算不上叛逆,只有仍然把自己局限在“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下的人才会觉得这是一种反动。
就算移民的结局对个体来说可能是一个错误,也不妨给自己一个试错的机会。在这个政客死不认错、媒体颠倒黑白、观众习非成是的世界里,我们犯个一两次错蹭一下热点又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荞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