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外国人非说自己是中国人,选皇帝,说汉语,还用我们的国旗!

2018年06月09日 英国万事通



中国老有人“崇洋媚外”,殊不知国外有一些地方,把中国看得无比高贵,张着金发碧眼,却以“中国人”自居,过中国的节,传中国古代的衣服,学中国的传统文化,甚至连五星红旗都抄袭了过去

停留在清朝的巴伐利亚


巴伐利亚,德国最大的州。作为欧洲经济最好的地区之一,啤酒、宝马、拜仁、阿迪和大妞是他们的标志。



但正是这个令德国人骄傲的地方却中出了一帮“叛徒”。


有个叫做迪特福特(Dietfurt)的小镇,全镇几千居民不以德国身份自居,张口闭口自称“中国人。”



每到2、3月份,身披龙袍的“福高皇帝”便会驱使手下高举八抬大轿,在“太监”的簇拥和“御林军”的开道下巡视全城——揭开持续5天“中国狂欢节”的序幕。



而跟在皇帝后面的,则是舞龙舞狮队以及打扮成各种宫女和武士的市民。道路两边挂满了中文旗帜,围观市民也都身披马褂、头戴草帽、再涂个京剧脸谱和八字胡......





清朝灭亡一百多年了,除了在横店,我们哪见过这阵势。 初来乍到的中国人都会看的一脸懵逼:大清的遗老遗少统统定居德国了?



定睛一看,眼前打扮成清宫剧般的都是血统纯正的欧洲人,一个个金发碧眼。九成人连“你好”、“谢谢”都不会港。



即使如此,这帮德国人依旧以“巴伐利亚的中国人”而自豪,他们敬仰中国文化,小镇里设有好几处中国博物馆和中文学校。即使没人说中文,中文依旧是当地的“官方语言”。



就说眼前的这个洋溢着“中国风情”的狂欢节,既非中国人主导,更非招商引资的cos大会。而是当地自发的文化传统。



每年中国狂欢节从第一天的凌晨2点开始,熊孩子们装扮成五颜六色的小丑,上街一通敲锣打鼓,把全城居民叫醒:今天我们都是中国人了!



接着全城停止通车,居民们纷纷化妆。





狂欢当天13:61(当地人故意如此计时),正式开始,当听到御林军锣鼓声的时候,民众会用蹩脚的中文高呼“福高皇帝!”。


穿得像新姑爷似的大皇帝会在他三层楼高的轿子上向万民致意。




游行结束后,“福高皇帝”还会在他的“金銮殿上”宣读《告臣民书》,祈福来年风调雨顺,镇泰民安。之后,现场乐队还会奏响中德都听不懂的“巴伐利亚中国国歌”。


在一片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中,居民们涌向饭馆酒吧,连嗨五天。至于他们吹的是青岛还是二锅头,我们尚不清楚。




据说在当地,中国狂欢节时最重要的节日,“巴伐利亚的中国人”比圣诞节还重视。


至于这个镇子里的老外为什么要自称“中国人”,有这么两个说法:


A:中世纪,教会对民众课以重税,当地市民不堪重负。当税务官到来,他们纷纷离开家门,躲到城墙根。这事遭到了教会的群嘲,大腹便便的主教把这些可怜市民形容为躲在长城下逃避外族入侵的中国人。消息传回迪特福特,当地居民满不在乎,反而以“中国人”自称,对抗教会的蛮横。



B:当地人几百年前就和中国人做生意,用当地的白银、手工艺品等换取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交流多了,他们对中国的喜爱不仅停留在了器物层面,而是发自内心地热爱上了中国文化,并用贸易中得到的文化碎片拼凑出了想象中的“中国狂欢节”。


后一种说法更为可信,根据时间和装扮推算,大约康乾时代,中华文化就毅然在德国渗透。一开始,镇子上的人都假模假样的身着中式服装,学着用筷子和吃米饭,早在1860年的老黄历里,迪特福特就被称作“中国的”。



但很快,大家觉得不够过瘾。到了1928年,当地毫不留恋地把当地传统的天主教“狂欢节”改头换面,举办了第一届中国狂欢节——虽然那个时候大清已经亡了十几年了。


“福高皇帝”是迪特福特的第十个皇帝,今年将是他登基18年,在中国狂欢节的五天之内,就连当地的市长也得自称“皇帝的臣子”,侍奉在侧点头哈腰。



在这里,皇帝终身但不世袭制,由民众随机选出,比如福高皇帝本人,就是在上一任皇帝去世后,由狂欢节上砸金蛋环节随机砸出来的普通市民。


每年的中国狂欢节也有主题,比如2006年的主题就是“给皇帝选妃”,但实际上就是给当地女孩办的选美大赛。



“中国狂欢节”是巴伐利亚独一份的狂欢节,因为德国人不这么过节、中国人更不会......每年这个不到万人的小镇都会涌入两三万人观看奇观。



大概连八旗子弟都想不到,当年轰然崩盘的大清,会以如此一种想象的形式,戏剧般地重现在万里之外。



“六星红旗”飘扬的曼尼普尔


再来说说另一个崇中媚华的地方。提起印度,我们不由的想起印度被追捧为亚洲大国,经济增长和自大型妄想症一样迅速,整日叫嚣着跟中国比这比那,也颇受西方大国所看好。据说印度经济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中国,成为亚洲第一大国。没错,印度是大,人口众多。但要说印度是亚洲第一大国,未免有点太可笑了。


在古代,印度不是国家之名,而是对一个地区的称呼。在英国把印度这个地区殖民之前,印度是一个部族林立的地区。


在英国殖民之前,印度没有统一的文字,没有统一的民族。后来印度将英语作为官方语言。


古代中国史籍中称印地为印度。除此之外印度还有很多外号,比如身毒、申毒、天竺。


在印度东北一个城邦,生活着一群奇怪的人。他们“汉化”得很厉害,用中国的国徽,说汉语,就连人的肤色和容貌也和中国人极其相似。来到这里,你不觉得是在人种混杂的印度,恍若回国了一样。



这个地区的名字叫做曼尼普尔是印度东北的一个邦,距离云南省不到500公里。该邦成立于1972年,东以缅甸为界,西与阿萨拇邦相连,南以米佐拉姆邦毗连,北同那加兰邦接壤,过去曾经是阿萨拇邦的一部分。在曼尼普尔语中,该邦名称本意为“珍珠城”。主要宗教为印度教和基督教,少数人信仰伊斯兰教。



曼尼普尔人自称是唐的遗族。他们崇拜龙,并且习练武术,喜欢中国文化,排斥印度统治。他们的长相也与中国人无异。由于与中国人相貌的相似,而与一般印度人相去甚远,他们也常常受到被人的惊诧,在西方被称之为Chindia。曼尼普尔在血缘和文化上与中国有很大的渊源。曼尼普尔王室通常被认为来自于中国的唐朝。饮食习惯中,此邦的居民偏好中国食物,中国饭店非常流行。他们喜欢看中国大陆和香港电影,据说《西游记》在这里非常流行。


曼尼普尔女孩


曼尼普尔以前一直都是独立的王国,有着2000年以上的历史,印度和缅甸的主要通路经过曼尼普尔邦,以前土邦大君征收关费,曼尼普尔比印度东北的其他地区富有,因此维持了几百年的独立。和尼泊尔处境很相似,但是当大英帝国占领了印度后,曼尼普尔当然也不能幸免。事件起源于:英国对曼尼普尔王室纷争的介入。在抓捕曼尼普尔的一个王子的过程中,英国军队杀死了很多当时正在观看传统舞蹈的平民。作为报复,平民杀死了五个英军士兵。这一事件直接引发英国对曼尼普尔王国宣战。英国取胜后,曼尼普王国并入英属印度,而那个王子则被判处死刑,最后在曼尼普尔首府被当众绞死。



自曼尼普尔被并入印度后,极度渴望独立。


曼尼普尔虽然并入印度,但他们不承认自己是印度的一部分。


正因为这样的芥蒂,冲突屡屡发生,许多平民死于对抗印度的冲突,渴望独立的期望值和对并入领土国家的厌恶值应该跟琉球差不多。


曼尼普尔邦一直认为,自己是唐代王室的后裔。还有一种说法是古代齐国的后裔,是古代齐国与东南亚公主结婚繁衍的后代等等。



更令人称奇的是,曼尼普尔邦的上空飘扬着六星红旗,曼尼普尔邦的国徽也与中国很相似。



当地百姓大多不会印度语,所以大陆和港台电影在那里很流行。这里居民喜欢中国饮食,中国餐厅很多,不过开饭店的都是尼泊尔人。他们崇拜中国武术,会唱中国流行歌曲。



曼尼普尔是一个引起巨大争议的地区,大家为了讨论它到底是不是“小中华”而费尽心思。从另一个角度想一想,这是我们中国影响力扩张的表现。如果中国像清朝晚期那么腐朽,恐怕没有什么国家愿意跟我们一样吧?



不论是德国的巴伐利亚“小中华”,还是印度的“小中国”,都足以说明中国的大国影响力之大已无法忽视。


外国人尚且如此尊重中国,然而就在中国内部,一些真正的中国人,却数典忘祖,侮辱先烈,不敬祖国。


微信群发“南京杀三十万太少”


还记得这张脸吗?


孟某在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拍摄泄愤视频截图


去年该男子孟某因在400人微信群内,发布“南京杀三十万太少”等言论,在群内其他网友质疑其侮辱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时,孟某继续发表“侮辱了怎么样”“杀少了”“才三十万而已”等言论,遭到众网友的一致指责。


上海市公安局杨浦分局依法对孟某处以行政拘留5日的处罚。没想到,行拘结束后,孟某又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拍摄视频,侮辱向警方举报以及批评他的网友。


结果,又被抓了,被拘8日。


漫展COSER穿维和部队军装下跪



2017年5月29日,网络上曝出,某漫展上,两名身着解放军迷彩服,穿戴单兵装具的“军人”,双膝跪地,95式枪支放在地上,正向一名骨骼清奇、打扮怪异的日式“少女”磕头。


更加让人愤怒的是,两名“军人”,头戴维和部队“UN”蓝盔,胳膊上缝着五星红旗。


你们在下跪的时候,可曾知道这身衣服背后的意义?!!


还有这些





还有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某知名脱口秀主持人



他们的行为,我们决不允许!



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安定不是平白无故得来的,在我们并不遥远的历史中,无数革命先烈实实在在地付出了他们的鲜血和生命,我们今天的生活背后,是无比惨痛的代价,我们肩上还有历史的重担,无论生活让我们变得多么麻木,这也是绝对不能忘记的。


对于这些不尊重国家,不尊重先烈的人,


只能说:


民族尊严决不可随意践踏!


任何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


都将被严惩不贷!

觉得文章不错请点ZAN

领导说了,

您点一个

小编的工资就涨五毛!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