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第一手移民资讯,尽在 ◤新西兰移民家园◢
来源:辛上邪
ID:xinshangye006
加拿大的科技不如美国发达,但位居世界前列。世界百强大学中,加拿大有四所,最好的名次是31名。在全球基础教育测评(PISA)中,加拿大教育常年名类前茅。
而这样的成绩的取得确实非常轻松的。小学、初中几乎没有课本,每天学生拿着午餐去学校。孩子是背个大书包,可是里面只有午餐包和水瓶,最多装个外套。
没有课本,没有作业。一天在校时间不超过6个小时,各种假日频繁。老师的备课是占用工作时间的,学生要放假。我算过,加拿大学生真正的在校时间大约是中国学生的一半。我父亲第一次来加拿大看望我们时,就对于这边学生放假太多感到不适应。
而“一半的时间”中还有很多与学习貌似没有直接关系的活动。说加拿大是孩子的天堂丝毫不为过。
从升大学的角度来说,10年级之前的成绩都不算数。大学申请要的是10-12年级的成绩,平时成绩能占到50%以上。
10年级以下没有太多的作业。而6年级以下,几乎没有要在家写的作业。而且,加拿大基础教育的重点和中国的显著不同。它更倾向于公民教育。换句话说,它的重点不在于知识的灌输,他们教的知识可能不如国内的教得有体系,成系统。
这样的貌似吊儿郎当的学校教育,怎么能学生成才?学生如何能在玩儿13年后,适应大学生活并学有所成?或者就算不上大学,又怎么能玩儿13年后,成人后立即开始独立生活、养活自己?
根据我的观察体会,秘密在于加拿大的基础教育培养了孩子们的思考能力。孩子们上学很快乐,是在玩儿,却不是单纯地游戏。或者更确切地说,老师们经常寓教于乐、寓教于游戏、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培养了孩子们的阅读习惯、创意能力、想象力、思辨能力。
加拿大的基础教育中,最棒的一点是对孩子们阅读习惯的培养。
在这里我强调的是习惯,而不是能力。习惯养成了,能力自然差不了。否则一味地强调能力,是不能持续进步的。
对阅读习惯的培养,离不开老师的方法多,方法好。
孩子们从学前班开始,老师就督促孩子们读书。督促的方法很多。比如学前班、一年级,有的老师会设立每周一个早晨的亲子读书时间。鼓励家长去班里给自己的孩子读书。
迪迪的一位老师曾做过阅读长跑活动。老师每天给孩子发一张纸条,要求家长签字,写明孩子回家后阅读的时间。把阅读时间统计到每个孩子名下,算作跑步的里程,标记在贴在墙上的大地图上。里程多的孩子就跑得远。看谁到了学期末能跑到大西洋。加拿大三边环海,我们这边是太平洋,东部的大西洋。
另一位老师鼓励孩子从家里带去喜欢的书,在学校读。他们上课不打上下课铃,时间由老师掌握。因为每个孩子学习的进度不同,老师一般的要求是,先完成学习任务的孩子安静地看想看的书。所以孩子们如果带去喜欢的书,就能抽空在学校继续看。
即使孩子们不带书,班里、学校里也有丰富的阅读资源。这也是加拿大学校对阅读习惯培养的切实支持。他们的硬件好。
学校的图书馆日常都是开放的,绝不会采购验收后关门上锁。每个班有固定的日子去图书馆看书,图书馆还有毛绒玩具,供低年级的小朋友阅读时抱着。孩子们每次看完了可以借书,下周归还。
城市里的图书馆就更发达了。一次可以借25本书,可以从网上续借,还书的时候还可以就近还,图书馆没有的书还能特意买来通知你去借。图书馆还经常举办各种读书活动。
我的孩子四、五年级时,都参加过图书馆办的大孩子给小孩子读书活动。每周一次,持续了一个学年。那个活动是图书馆通知附近的小学,小学老师通知我们的。优先选的都是上ESL补课的孩子们。本地孩子不需要这样的辅导。
除了老师方法多、相关活动多、阅读硬件跟得上,更主要的是,他们学英文就是语文,没有语文课本,语言学习都是靠阅读。老师根据教学大纲选书,带领孩子一起读书,分析文章。
北美的出版业在这方面也很专业,会根据不同年级的词汇量、语法、理解能力、对内容要求的不同而出版分级读物。我的孩子一直参加英文补习。他的补习老师就是按照分级读物来帮他学习。
到了中学,老师留作业更是需要学生大量阅读、查资料。比如六年级他们留过一项长期作业是关于《哈利波特》内容分析的。七年级的一项长期作业是讨论希腊神话中的特洛伊木马的真实性。
这样长大的孩子,他们杀时间的可以是一本书。我们带孩子出去办事,如果不想让他烦,给他带本书就行。
我见过流浪的人躺在街边睡袋里阅读的,乞丐坐在乞讨的咖啡杯前阅读的,也见过等公车阅读、边读边走路的。有一次坐飞机,旁边的女士是纹身、打鼻环跳现代舞的。
坐下来就从手包里拿出书来读。四个小时几乎没有停。中间休息了一会儿,我和她聊了两句,她说她家里没有电视,晚上的休闲就是看看书。
见识了这些之后,你就知道机场阅读绝对不是作秀。那太容易了。
具体到思考能力,我想,比较重要的是创意、想象力。
学校教育中,强调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意能力、想象力,这是写在教学大纲中的。这一点的实现也是平时的积累完成。
还是从老师上课说起。没有课本的情况下,老师是按照大纲,组织一个个话题来进行。他们上课的方式很多样化,阅读之外,也上网检索、看视频、讨论、请人来做讲座、实地参观等等。
对于孩子的创意、想象能力的开发的最主要的机会之一是体现在作业完成上。虽然没有家庭作业,但是学校的学习离不开作业。作业常常是分组,也有单人。形式是写写画画。孩子们自己设计。
这类图文作业之外,其他的还有写剧本表演、设计魔术、设计游戏等等。非常多,这些故事我在《最好的时光留给你》中也都有记录。
前几天,迪迪的作业是自己设计一个游戏,来说明几率的问题。他和同学设计了一个往盒子里扔筛子的游戏。用废纸箱裁出来纸片、再用热胶枪粘住、涂色等等,是迪迪和同学自己想的,做的时候有爷爷奶奶帮忙。游戏为了吸引人,迪迪还带去了爆米花发给等待的同学。
他们还做过怎么卖星球的作业。学生选一颗太阳系的行星,要尽量充分了解,然后大家一起摆摊儿推销自己的星球。看谁能把星球推销给顾客。
这些都算常规。我想讲一个奥德赛的例子来说明。奥德赛是全球性的一个鼓励创意、想象力的比赛,我作为裁判参加过地区赛。比赛前,有一次训练。我说一下训练的一个题目:
孩子们分组,每组五到七人,都拿到一张写满了的规则的纸,要求做一个四分钟的表演,表演中要包括两个超人、一个主持人,表演中有竞赛类的内容,要把自己提前准备好的一些小物品用发的物品运送到指定地点。训练时发一些小物品,参赛队必须用这些指定的物品来运送东西。
当时我观察了迪迪那一组。孩子们在准备时,有两个马上用发的尺子、胶带、牙签和自己组员带的大小不一的空纸杯做了个小推车。
有一个孩子找了块撕开的塑料薄膜围在脖子上当斗篷。一个孩子拿了个硬纸壳,用小刀刻。迪迪和一个孩子在一个纸盘子上画。他们也不商量,就是各自玩儿各自的。成年人不能参与,只能看着。
准备15分钟后开始比赛。一个主持人用各种东西当话筒——筷子上扎着个塑料泡沫或者一个手纸中间的硬纸筒等等,讲一个小情节,比如我们在玩儿什么啊,或者开展什么竞赛啊,或者超人来了要拯救世界等等。
然后组员逐一用他们得到的东西做成的工具运送他们自己准备的东西。迪迪他们是用自己做的小推车运送小纸团。难点是比赛设定的目的地是个塑料筐,但塑料筐前一米就是“发射线”,所有的工具到了这里都要停下来,然后把要送的东西发射过去。
迪迪那组利用“投石器”的远离,将格尺设计成杠杆,到了发射线,一压,格尺尾部绑着的盘子里装的小纸团就被发射出去。
可是,还有一个组竟然更巧妙。他们把发的一块泡沫贴在超人手上,超人走过去,把小纸团放在泡沫上,超人把纸团扔进塑料筐。这是符合规定的。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说到底,就是他们教育的思路是尊重个体,而不是要一刀切,不追求统一的标准答案,在意的是个体的独创性。他们不怕错,不怕所谓的出丑,不怕和别人不同。
学校里还有疯狂头发日、疯狂着装饥日等等来激励孩子的创意。每年有一天,孩子们上学时故意把头发搞成各种颜色和造型,老师也配合。
这是疯狂头发日。疯狂着装日就更盛大了,就是故意穿得非常奇特。这个故事在我的书里记录得比较详细。孩子们想尽办法穿得不同一般。
加拿大教育中,对思辨能力的培养也是很在意的。
老师鼓励孩子们自己判断问题。在迪迪六年级时,老师就讲过,任何人说的任何话,你们都不要马上同意,要在脑子里打个问号。
鼓励学生这样做,老师首先牺牲的是自己的某些权威。学生们的意识中,家长不会总是对的,老师也不会总是对的。学生尊重老师,但是可以和老师讨论,辩论问题,甚至投诉。迪迪的老师去年使用了一个网站和家长联系,随时通报学生的作业情况等。
一度发生了故障,不能及时更新。有个学生的成绩被老师弄错了,老师修改后网站没有及时更新。第二周上课时,学生很不开心地和老师抱怨,说因为没有更新成绩,周末被妈妈批评了。老师只有表示道歉。
孩子们对自己权益的主张也影响到家长的某些权威的彰显。最简单的,这里的课外班基本上是孩子说了算。孩子不想去的,家长不会强迫。业余时间的安排也是如此,尤其对于十岁以上的打孩子。
家长有什么打算,涉及到孩子的,要和孩子商量。上个月,朋友们说去露营,我就报名参加。前几天去买了帐篷。迪迪放学回来看到帐篷,问为什么要买。我就告诉他,打算下个月带他去露营。迪迪跟着就问:“你带我露营,问我了吗?征求我的意见了吗?”
敢于声张自己权利,生活中才能追求理想,维护权益,对不公平说不,维护自己的利益。
不少小留学生过来上中学,写作会遇到问题,不是词汇量、语法,而是靠背诵无法解决的——思辨性。老师对他们作文的评价是没有自己的观点。所以得不到好分数。而本地的孩子没有这个问题。因为从小他们就没有什么标准答案,都是自己去想观点。
现在流行一句话是,贫穷限制了想象力。为什么会限制?没见过,不敢想。孩子的思辨能力也是一样。从小不让想,孩子也不知道能想什么,也不敢想。而加拿大的教育正相反。鼓励孩子去想,不阻止孩子想的勇气。鼓励孩子去想反对意见,不要求随大流。
最近,迪迪在思考两个问题。一个是民主和集权专制的各自的优劣,一个是他长大了要干嘛,人为什么目的而生活和努力。迪迪能有这些想法,除了读书、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等等各种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他们作业少。他有空余时间才有时间思考。我们总希望孩子成长,可是不给孩子成长的时间和空间,他们是很难成长的。
经过这些培养后,学生在高中毕业、成人时,会挑起自己生活的担子,至少有勇气和想法去挑起。无论上大学,还是工作,他们会明白要为自己的权益负责,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啃老的现象几乎没有。同时,家长们也没有多少自愿把替孩子买房子、结婚、看娃的重担挑起。也是在这样的教育制度的培训下,成年人的公德意识比较强,是非判断比较正向。
作为家长,我们可能无力改变教育现状,但是在家里能尽量有些弥补。比如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鼓励孩子敢想、多想,不要打击孩子的想象力、创意能力,不要嘲笑孩子的梦想、幻想,家长能及时认错,给予孩子说不的权利等等。
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不断进步,享受陪伴孩子的美好时光。用我们的爱、经验、智慧、勇气尽量帮助孩子铸就坚实人生基础!
辛上邪,弃商从文的博士、学者,定居加拿大后专职写作。关注教育、认知成长,主张视界才是世界;提倡人生不易,要以积极的心态自娱自乐。微信公号辛上邪(xinshangye006),并在知识星球开办辛上邪写作小组、辛上邪讲唐诗、辛上邪谈教育及移民经验分享等课程。
如果您对移民、留学、资产配置感兴趣,可在公众号后台或文末留言,直接回复“意向国+称呼+电话”,将由专业人员为您服务!
点击阅读原文,享受您专属的移民自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