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界感不清的中国人,注定活得很累

2018年05月29日 新西兰移民家园



掌握第一手移民资讯,尽在 ◤新西兰移民家园◢



在国外住了几年后,回国和朋友聊起新西兰的生活时,除了环境、饮食外,我经常会提到那里的生活很简单。


我说的简单是指生活中没有太多的应酬,穿着比较随意,与洋人交往更容易等等。


如果人到中年,移居海外时间不长,人脉简单,应酬就比国内少很多;在穿着方面,新西兰人一向比较休闲随意,不特别讲究;我个人感觉,洋人的边界感清晰,所以人际关系相对简单。


关于洋人的人际关系是否简单的问题,也有华人朋友提出过异议。


以就职为例,他们认为,很多华人在洋人公司里的职位都不太高,所以没有资格被当做勾心斗角的对象,因此才会觉得人际关系简单,这种说法也有一定道理。


所处的位置不同,所见所感不同,感受自会不同。


在新西兰,我尽量多与洋人交往,这不是崇洋媚外,而是希望提高英语能力和体会不同的文化习惯。


俗语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心不古,并不因为他们是金发碧眼而有什么例外,在哪里都有好事的人,纠缠的事。


同事之间背后告状,搬弄事非的事也不少,新西兰并非净土。不过,只要大家都理清自己的边界,和洋人交往还是更简单容易些。


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我深深的感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领导同事:不关你的事



我发现洋人同事都特别自我,好像每个人的四周都有一个看不到的圆圈,和孙悟空给唐僧画的那个保护线差不多。


虽然有这条线,但交往起来并不觉得陌生疏远,大家保持安全的距离,彼此都舒服。


很多年前,开始学习《新概念英语》的时候,第二册第一课是讲一个人在剧院看戏,后面有两个人大声讲话,当作者制止他们的时候,对方说,这是私人谈话,不关你的事。


没想到,多年后,这句“不关你的事”(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我出国后会经常听到,也偶尔会用到。


两位洋人同事合租一间公寓,同事A在公司说同事B特别能花钱,整天买衣服和化妆品。这事传到同事B的耳朵里,她只回了一句“我想怎么样,不关她的事。”


我的上司是个很正直的人,她不喜欢下属去打小报告,因为“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之人”。当时,团队刚刚重组,都是新人,有些人不了解她的脾气,打小报告的大有人在。


几次三番后,她大概也烦了,就批评一个去告状的人说,管好自己,其他人不关你的事。


有时,不想回答对方的某个问题时,也会说“不关你的事”。不过,这是一句很重的话,不会轻易使用。




父母子女:一碗汤的距离


在中国,父母习惯把子女一直当成孩子,怀疑他们的判断和决定,代替他们做出选择是常有的事。


帮他们选择热门、容易就业的专业,而不在意孩子是否喜欢。认为他们还不懂事,他们的想法自然没有尊重的必要。


我的洋人同事,有很多高中毕业就直接就业,没有读大学,他们的父母并不在意,而是尊重他们的选择。


这就是西方文化中的个人边界。无论一个成年人的选择是什么,职业、感情还是财务上的决定,都不关别人的事。


“父母爱其子,则为之计深远”,这句话古来有之,把子女的未来安排好,向来是中国父母的责任。


洋人父母则不然,因为子女已经成人,他们要对自己的生活和选择负全责,而非他人。


洋人父母在子女有了小孩之后,会偶尔尽尽做祖父母的义务,比如子女有事时,帮着照看一下孩子,一般就是几个小时,或是周末带带孙子,但仅此而已。


他们连儿子成人后,都不再管了,何况孙子。


如果父母帮忙,子女会真诚的道谢,因为这不是父母必须做的事,而是他们愿意做的事。


子女买房,父母出钱的事,更是少得很。我的一位洋人同事,儿子买房时,她资助了2000元钱,她很自豪的说到这件事,因为她觉得2000元是个不小的数目。


洋人认为,父母的钱就是父母的钱,怎么花是他们的自由,很少有子女觉得花父母的钱是天经地义的。


有人提出过,健康的父母子女关系,应该有一碗汤的距离,意思是指父母与子女的居住距离不远不近,煲好一碗汤送过去刚好不凉,既方便探望又保持独立的空间,这就是边界感。


有位朋友说,她认识的一对洋人夫妇最近搬到小镇去住了。原因是,他们想离子女远一些,因为之前住得较近,子女经常不请自来,他们觉得自己的生活被打扰了。


这事听起来有趣,但在新西兰却不奇怪。细溯根源,就是因为西方的个性主义,追求独立自由的生活和舒适的边界感使然。


如果距离太近了,反而看不见东西,拉开距离,才能一揽全貌。人际关系也是如此,有时离得太近,反而变远。



兄弟姐妹:管好自己事


我的一位洋人同事,家有90岁的老母。她有位哥哥,同住一个城市,却很少来探望母亲。


大家一起过圣诞时,他从来不出现,节后的几天才会来看看。有一次,她妈妈91岁生日,其他兄弟姐妹都到齐了,那个哥哥仍没有来。


我说,你不觉得托尼做得不对吗?全家过节过生日,独缺他一个。我同事说,节后再来也可以,他有自己的安排,我做好该做的事,别人怎样不能强求。


其他兄弟姐妹也是如此,各人为母亲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收拾花园、送饭、洗澡,各司其职,而那个哥哥做与不做,怎么做,好像和他们没关系。


现在看来,她的确想得很明白,搞明白什么是自己最该做的事,才是唯一的本分。




恋人夫妻:既相依,又独立


一位年轻女同事决定从父母家搬出来,与男朋友同居,我问她经济上怎么处理,虽然我猜他们是AA,但还是想确定一下。


她说,所有共同的花销一人一半,个人花费各自承担。在新西兰,这是非常普遍的,情侣如此,同居伴侣如此,有时夫妻也如此。


他们在银行设立一个联名账户,每周各自存入相同金额,用于共同花销,简单公平。像国内那种找个丈夫就是找长期饭票的想法,在新西兰不常见。


经济独立,感情独立,所以他们中的很多人,依然相信爱情。


男孩和女孩吃饭,如果尚未确定恋人关系,账单一人一半是不用事先说明的。


另一位女同事,同居男友借用了她的车,还车时为她加满一箱油,她很意外,也很高兴。我当时想,这事要是在中国,如果男朋友不给她加油,倒会让人觉得太小气了。


虽然经济上分得清楚,但并不会因此影响感情,撇开金钱上的纷扰,感情反而更纯粹了。


在众多的关系中,夫妻之间是最难区分边界的,你的事就是我的事,就是我们的事,我们不分彼此。在这一点上,洋人做得更好些。


还是那位家有老母的同事,她没有孩子,住得离母亲很近,而且因她早年在欧洲游历,所以回国后,照顾母亲最多。


她整日奔波,偶尔觉得累,也有抱怨,我问她,为什么不让自己的丈夫也分担一些。


她说,先生每周三次去为母亲做晚饭,我已经很感激了,而且那是我的妈妈,不是他的,我不能要求他。


我用中国的传统思维说,你妈妈不就是他妈妈嘛,结了婚就是一家人,怎么还分这么清。


现在看来,这完全是边界感不清的中国式思维,不能说哪里不对,只是和西方人的想法差异很大。




个性主义和边界感


在维基百科的定义中,个人边界是指个人所创造的准则、规定或限度,以此来分辨什么是合理的、安全的,别人如何对待自己是可以被允许的,以及当别人越过这些界线时自己该如何应对。


提到边界感,需要说一下西方的个人主义。西方国家崇尚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我们东方人却经常把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混淆。


胡适先生曾写过多篇文章诠释个人主义的真正含义,他把真正的个人主义称为“个性主义”,而个性主义的核心就是充分发展个人才能,形成独立自由的人格。


“尊重并容忍他人”是他提出的个性主义中的一个层次,当你把对方当成独立完整的个体看待时,自然会尊重他的选择而不会妄议。


一个智力健全的成年人,应该、也有能力,对自己负责。即便是至亲好友,可以不赞成他们的决定,却要尊重他们的选择。


学者费孝通曾把西方社会的格局比喻成一捆捆的柴火,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西方社会以个人为本位,虽是团体格局,却有界限。


在洋人的文化中,人际关系都讲求这种边界,亲人、夫妻、朋友和同事,皆如此。大家在身边划出的线,虽是隐形的,但彼此却都能感觉得到,在交往中,会尽量避免不要越过这条线。


越线的英文叫做“cross the line”,这句话在美剧中经常出现。两个朋友吵架,其中一个一时没忍住,批评了对方的人生选择,事后会道歉,并承认自己越了线。


因为这条线的存在,人际交往的边界清晰,大家彼此尊重,不逾矩,这样的交往会更容易,感情也更稳固。


在中国,边界感不清晰与传统的社会格局有关。


费孝通说,传统的中国社会格局,像石头掷在水面上的波纹,每个人都是涟漪中心,涟漪间互相干涉,一圈套着一圈,无法分开。


有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中国人最不会处理亲密关系,越是关系亲近的人边界越模糊,其中以父母子女关系和夫妻关系为最。


边界不清,让各种关系混杂,人际交往变得很累。



世上只有三件事


美国作家拜伦‧凯蒂,写过很多慰藉心灵的书,她提出了一个观点:世上只有三件事,我的事,你的事,神的事。


管好自己的事,不掺和别人的事,别想老天爷的事。


“神的事”很好理解,就是那些任何人都控制不了的事。为地震、水灾、寿命、战争而操心时,就是在管神的事。


当我们劝别人多读书、多运动、找份工作时,就是在管别人的事了。我们自以为是为别人好,甚至以爱为借口干涉他人的事,实际上已经越界了。


忽略自己的事,插手别人的事,为无法控制的事杞人忧天,是我们经常犯的错。


如果人人都关注自己,埋头管好自己的事,世界会不会太平很多?


叔本华说:“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互相靠得太紧,会觉得刺痛;彼此离得太远,却又会感觉寒冷。”


所以,保持合适的距离,明晰自己的边界,才能拥有简单的人际关系,活得轻松自在。


来源:太平洋玫瑰(nz-rose)

如果您对移民、留学、资产配置感兴趣,可在公众号后台或文末留言,直接回复“意向国+称呼+电话”,将由专业人员为您服务!



点击阅读原文,享受您专属的移民自测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