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

2018年06月07日 轻松加拿大



转眼间又到了热气升腾,令人烦躁的六月。


整个中国都处在一种小心翼翼的氛围中,生怕在惊动了那一群认真备考的高三学生。


于是恍惚间才意识到,又是一年高考时节。


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有很多人展开对这场大考的吐槽,有人说这样的方式“不科学”,不合理,有人又重新提起了素质教育:


“一个模式中教育出来的学生,大多高分低能,应试教育害人不浅。”


“不得不说,还是美国的教育做得好啊,不只看学习成绩,自然也就不会出现学生分数高创新差的现象。”



甚至,每年都有一些人会发出这样的感叹:高考应该被废除!


这些话乍一听似乎还挺有道理的,然而仔细琢磨一下就只剩两个字可以概括了:


扯淡!




在中国有很多超级中学,“高考工厂”,有名的如衡水中学,毛坦厂中学。


在毛坦厂镇里看不见网吧、游戏厅、咖啡馆、KTV,据了解为了配合学校军事化管理,镇政府禁止了一切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娱乐产业。


学生每天上学要16个小时,几乎没有课外活动,连午饭的时间都很紧迫,


一切都是为了高考。


这种魔幻的现实,对高考的狂热,反映了学生和家长们对于高考,这对于他们来说唯一的改变命运的机会的重视。



不管高考遭到再多的非议和质疑,也不能改变一个事实:


中国那些经济发展较差地区的学生,他们的家庭根本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去给他们“买素质教育”。


高考,是他们唯一可以抓住的改写自己命运的机会



所谓的“高考无用论”,不过是一群“买”得起素质教育的人在说着何不食肉糜的扯淡话而已。


因为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有足够资本去选择自己的人生。


而高考是改变他们人生,最有效的办法。




我们之所以要保持高考,是因为高考是一个且可能是唯一一个能有效打破阶级桎梏,提供阶级流动的方法。


而很多公知追捧的美国素质教育,实际上早已在一定程度上封锁了他们自身国内的阶级流动。



美国现在的教育现状的一个很令人遗憾的现象就是:


家里有钱+一个智力正常的孩子=可以上名校。


如果你家非常有钱,甚至可以更加简单粗暴,直接给梦想的学校捐钱,然后拿offer。



有人觉得这不是“贿赂”学校吗?


但这也是现实。


1998年,格罗顿中学共有九人申请斯坦福大学。斯坦福最后只招录了玛格丽特。她在班级中仅是中游水平,SAT分数逊于其余八个申请者中的七人。


在被斯坦福拒绝的八人中至少有一人在学术领域全面超越了玛格丽特。



这些看上去并不怎么优秀的学生却受到了斯坦福的青睐。


其实原因很简单,这两位幸运儿的父亲,罗伯特•贝斯(Robert Bass)是得克萨斯石油大亨,1991年他曾经向斯坦福捐款两千五百万美元



当然,并不是所有家庭都有这么大财力,靠给学校捐钱这么简单的方式让孩子上名校。


但富人家庭还可以用钱买名校喜欢的那些“素质”。



我们现在做一道选择题。


有A和B两名同学,A是一名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ACT成绩遥遥领先,家里困难,一心想要通过学习改变现状;


而B的学习成绩逊色很多,但他每个暑假都会去非洲支教,还是业余马术运动员,平时还会搞搞募捐,爱好是旅行和运动。



那么美国大学的招生官会选择谁呢?


我相信会有很大一部分学校选择“素质”极好的B同学,毕竟美国是一个崇尚素质教育的国家嘛。


那么你知道B同学的这些“素质”要多少钱吗?贵的离谱


可成绩优异又怎样?


在美国素质教育面前,学习成绩已经不是决定性要素,还要看你能不能买得起“素质”!


想要只靠成绩进名校并不是完全没可能,只是在几乎同等水平的学生面前,名校招收的还是那些“买”得起素质的人,这对那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来说,实在谈不上公平。


而这样的“素质教育”,也直接断掉了他们想要实现阶级跨越的梦想。

一位从美国留学完毕后又在留美生活了十多年回国的朋友,在谈起美国大学的推荐信制度时,不禁感叹道:这一行水太深了!

“深”到什么程度?

出身穷苦的孩子,根本拿不到有足够影响力的推荐信。

因为这些孩子的父母,可能只是美国社会底层一个普通的工人甚至没有正式的工作。社会资源很有限。

不可能像富家上层社会孩子家那样,随便找到校长议员大企业家的推荐信。

说白了一句话:穷人家的孩子,朋友圈也穷。



富人的孩子身上常常被赋予的财富和强大的社交圈,虽然并不是他凭借一己之力得来,但也是他与生俱来的“加分项”。



在美国,但凡能进法学院、医学院或商学院的,都有着非一般的家底。因为这两个学院的学费,大大超出寻常人家的经济承受能力。


这些学院的大部分学生,他们的父母就来自上流社会的社交圈。


纽约时报曾调查过美国来自最富有的1%家庭最贫穷的20%家庭的孩子们,都去哪里上学。得出的结果既令人惊讶也在意料之中:



另据《福布斯》公布的一则分析报道显示:


美国收入最高的四分之一家庭的学生中,有79%的人获得了学士学位,


而来自底层家庭的学生中只有11%的人能从四年制大学毕业。


这个时候,就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在一个流动性固化的社会里面,富人的孩子永远是富人。





富人的孩子和穷人的孩子,人生起跑线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在下面这个是极限挑战里,黄渤和其他几位明星,就和同学们做了一个“人生起跑线的”的测试👇




这个测试中,当学生符合一些问题的条件的时候,比如“父母都接受过大学以上教育” 或者“有能力给孩子购买一对一家教”;如果符合这些条件,就可以前进6步;



原本学生们都是一字排开,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第一个问题之后,差距就拉开了;



又两轮问题过后,学生们的差距越拉越大;当几轮问题结束后,“第一名”的同学回首发现,大家的差距已经如此之大...



却依然有少数同学,停留在原地,上面所有问题中所提到的“优越条件”,他们一个都没有;




原本排成一线的学生,现在差距遍布几乎整个操场;



但这时候学生们才发现,自己其实还并没有起跑,就已经被拉开了这么远的距离;



很多孩子现在的起点,是父母努力创造出来的优势,而不是自己努力的结果。




当“读书无用论”大行其道的时候,很多人可能没有想到的是:


教育其实是打破阶级固化最好的方式,甚至对一些国家来说,已经是唯一的方式了。


但是如果金钱也能“买来”教育的话,那么阶级流动性就丧失了。所以单凭这一点,我们需要高考。


曾经有这样一句话:有小县城学霸是一个国家的幸运。


但是现实却是:我们的“寒门贵子”却在逐年减少。


1978年,中国刚恢复高考时,北京大学招收了相当比重的农民出身学生,这一趋势保持到了90年代中期。



在越来越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农村孩子却越来越难以进入到高等学府。北大2016级3363名本科生中,农村学生仅占16.3%!


在被问到“是否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的时候,2017北京高考文科状元的一番话值得我们反复深思:


高考是阶层性的考试,农村地区越来越很难考出来,我是中产家庭孩子,生在北京。


在北京这种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决定了我在学习时能走很多捷径,能看到现在很多状元都是家里厉害,又有能力的人。


所以有知识不一定改变命运,但是没有知识一定改变不了命运



至少在当下的中国,高考对于中国人来说,太重要了!


你是否还觉得需要废除高考吗?


- End -

文章来源:北美留学生日报



用爱和关怀,陪你一路前行


轻松加拿大

email: [email protected]

公众号:easy-canada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