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么多华人 为了孩子 移民加拿大?

2018年06月11日 加拿大移民家园


掌握第一手移民资讯,尽在 ◤加拿大移民家园◢



关于儿童,最关键的,也是大家最关心的,无非是教育和安全问题。


加拿大作为一个移民国家,中小学普遍重视移民生源的教育融入,在中小学普遍设立了ESL课程,帮助移民及母语非英/法语的学生逐步适应正常的学校学习节奏。


加拿大儿童一入学就要接受基本生存技能学习


加拿大注重素质和学生技能教育,从学前班起就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法制意识和动手能力,且采取“反复教”的方法循环提高,以加深学生印象。


在加拿大,学生的基本生存技能,从小学就开始教授。 


加拿大实行12年(魁北克省为13年)义务教育制,其中小学为0-7年级,“零年级”指学前班,这一年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做好在学校学习的各种准备”


但基本生存常识的学习从这时就开始:


学生会在课堂上学会在什么情况下、如何拨打“911”急救电话(北美包括火警、匪警、急救等都是同一个号码);


放学时如果家长或监护人没来应该怎么办(北美不允许低年级儿童独处,因此不必学习“如何不与陌生人说话”之类)。


1-3年级是学习基本生存技能的重点


在这个阶段,生存技能学习被纳入“社会”必修课范畴,在低年级小学生课堂评分中占据重要地位。


在1-3年级的社会课上,学生会学到一下内容:


如何与他人打招呼、分享,如何待人接物,

会学会各种交通规则、标识,

会学会如何分辨各种纪律部队(如警察、消防队、急救工作者)的身份及其职能,

会学习垃圾分类的基本常识和必要的环保知识,

也会学到一些最基本的急救常识(比如看见别人突然摔倒不能立即搀扶,而应帮助平躺并立即打应急电话,等等)。



加拿大低年级“社会”课的生存技能教学一般采取“情景教学”方式,让学生分别进行“角色扮演”以加深印象,有时还会布置一个“课题”,让学生回家后在家长帮助下完成。


学校也会安排很多“现场课”,比如会带学生参观消防局、警察局、消防车和警车,或邀请警官、消防员等来当客座老师。


4年级以上同样有“社会”课,但所教授的内容会更“技术”一些。


比如会讲解“怎样在选举中投票”、“全民医保体制是怎样的”等等,让学生回家做的“课题”比例会更高,内容和形式要求也更多、更复杂。


加拿大学校中的基本生存技能教育特别讲究“根据年龄”、“量力而行”。


比如一般不会教学生“怎样做心肺急救术”,而更鼓励他们“碰到问题打911”,这是因为这里处处讲究“资格”、“证书”,急救也不例外。


较复杂的急救术是要专门去学习和考试的,学校无权教授,且教育界也认为“不应鼓励学生尝试力所不能及的事”,认为那样做弊大于利,且容易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危险和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性教育也算“基本生存技能教育”,且普遍从1年级和2年级就开始,最初每学年只有一两个课时,随着年级的升高,课时也逐渐增加。


其实不仅性教育,加拿大学校基本生存技能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年年学相同的东西”,但年级越高课时越长,内容也越深。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循环加深印象”和“利于理解”。


“毒跑道”等隐患很难潜入校园



北美公立中小学的资金来源是多样化的(既有州/省级自筹资金也有联邦教育拨款,有时还会有市镇投资、各种来源的捐款等等),但为保证校园的安全,加拿大公立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均由州/省教育厅直接监管,全权负责


各类来源资金的拨付和使用都由州/省级教育厅负责,承建者和学校设施的管理者也由省厅遴选。


由于加拿大的学校设施建设、管理被纳入校园安全范畴,联邦和省两级都制订有完善的《校园安全法》,学校设施如所用材料不符合规范、设计有缺陷,或管理存在漏洞,一经查实或出现事故,都会层层追究责任,并给予严厉惩罚。


因此,学校的基建,大到各种设施的图纸,小到施工材料都只能按图索骥,学校或其他机构无权随意更改,否则责任自负。


此外,加拿大各省均设立“公立中小学校内设施理事会”的机构,机构的构成一般包括注册建筑师、设计师、设计顾问、承建企业代表、学校所在学区教育局代表,有时还会包括社区代表、注册会计师等。


“理事会”虽然是兼职机构,但拥有审计、监督和确认区内中小学学校设施立项、资金申请和分配、设计和设计变更、所用材料及规范等广泛的权力。


由于“理事会”中包含很多相关专业人士,又有本学区教育界和社区代表参与,因此,可以对省教育部门和学校设施承建机构进行必要的监督,避免出现类似“毒跑道”这样的隐患,一旦有隐患也容易及时发现。


除了“理事会”,一般还有一个“社区民众监督委员会”之类的组织。该委员会和“理事会”的最大区别,在于“理事会”是常设机构,每省只有一个,成员以相关专业人士为主。


“社区民众监督委员会”则可以是常设机构也可以是非常设机构,成员大多数是基层学区及学区所在社区的代表,大多数并非专业人士,但熟悉学校、学区和社区内情况,且往往自己子弟就在学校上学,学校设施质量和安全对他们而言是自己的事,因此对参与学校设施建设、维护、监督、管理十分热心。


这类“委员会”有的每个基层学区教育局设一个,有的每所学校设一个,几乎每个城市的情况都不尽相同。


加拿大中小学实行公校为主、私校和特殊(比如教会或非盈利组织设立)学校为辅的教育体制。


私立的学校,设施可由学校董事会自行决定(某些特殊私校有自己的区域管理体系),但它们也同样要遵循《校园安全法》的规范,并受到投资方的监管。


私校同样会设立“监督委员会”,由学校、家长和中立人士参与。由于资金更加充裕,私校设施的质量和安全标准一般会比公校更高一筹。


加拿大有《儿童汽车座椅安全法规》


出行安全是每个小孩都会遇到的问题,所以,加拿大很重视安全座椅的作用。



加拿大《儿童汽车座椅安全法规》原先的规定是:


新生儿至一周岁,体重在9公斤以内的儿童,应在乘车时使用面部向后的儿童汽车安全座椅;


1岁以上8岁以下、体重超过9公斤但不足18公斤(部分省份为22公斤)的儿童应使用面部向前的儿童汽车安全座椅;


8岁(卑诗省等省份为9岁)以下、体重超过18公斤但低于36公斤,身高不超过145厘米的儿童,应使用无靠背式儿童汽车安全座椅。


对于面部向后的安全座椅,允许的设计式样包括:


提篮式(由底座和提篮构成,下车时可直接将提篮拿下提走),

前后变换式(可自由变换为面部向前或向后,适用年龄范围较广,但不够灵活,下车时只能将儿童从座椅上取下抱走)。


此外,规定儿童应由单独的3点式安全带固定在座椅上,而座椅则由安全带、卡勾和其他附件固定在车座上。


对于面部向前的安全座椅,一般称为“增高型安全座椅”,形制为有靠背的座椅,由安全带、卡勾和附件固定在车座上,儿童使用车上安全带辅助固定在安全座椅上。


对于无靠背式的安全座椅,一般称为“增高垫”,形制为无靠背的椅垫,由安全带、卡勾和附件固定在车座上,儿童在乘坐时坐在该座椅上,并用车上的安全带固定自己。


(点击体验吧)


2012年1月1日,加拿大大部分省份修订了《儿童汽车座椅安全法规》,新规规定:


原先“9公斤”的概念全部改为“10公斤”;


改用无靠背式安全座椅的儿童体重线,由原先的18公斤或22公斤改为30公斤;


规定校车必须为每个学生座位设置可安装儿童座椅的专用束带,但不强制使用,仅供需要使用者选用。


儿童安全座椅从婴儿出院时就需使用(护士会仔细检查婴儿父母汽车上是否有合格安全座椅及是否正确安装,否则不许出院)。


当儿童满足下列三项条件之一(年满8周岁、体重达到或超过36公斤,身高达到或超过145厘米)时,便可不再使用任何儿童安全座椅。


如果后面有3个儿童,则其中超过24公斤者就可不使用儿童安全座椅。如果车辆安装有安全气囊装置,不建议12岁以下儿童使用前排副驾驶车座。


儿童安全座椅必须具备符合安全法规要求的检验合格证和允许使用证书。座椅有保质期,为从制造日期起6-8年(不同品种、规格各异,需看说明书),不得逾期使用


如果违反儿童安全座椅法规,一旦被警察抓获,将受到严厉罚款处理,在卑诗省初犯的罚款金额是173加元,如果累犯,处罚将倍增。


值得一提的是,是否使用儿童汽车座椅的硬标准,主要是身高和体重,因此体重超过9公斤不满18公斤的特殊体型成年人,也需使用面部向前的儿童汽车安全座椅。


在电视、电子游戏和网络构筑的声光世界中,孩子与实体书本的距离越来越远了,许多家长也在为孩子的读书问题头疼。4月2日是国际儿童图书日,让我们一道来看看国外是如何让孩子爱上读书的吧。


安全问题,这三点足以完美展现。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加拿大孩子的教育。

加拿大:给学生开书单


为了培养学生们的读书习惯,加拿大公立学校都会定期为学生们列出一份书单。



加拿大公立学校一般都会规定,校方有权向六年级及以下,直至学前班的学生推荐书单,书单上的读物,必须经过省教育局核准,并由市镇或学区教育分局列单。


在大部分公立小学,书单都是以两个年级为单位开列,即学前班和一年级是同一份,二、三年级是同一份……不过年级越高,书单跨度也越大,许多学区七至十二年级的书单是完全一样的。


老师每个月都会给学生提供一份书单,书单上有书的名称、封面照片,还有适合的阅读等级、分类、页数以及简介,有的书有小礼品,或含有一些光盘等,都有说明。


书单一般由老师交给学生带回家,家长根据书单介绍辅助孩子进行选择,填写后,连同支票再交给老师,所订购的书刊将直接邮寄到家。


现在很多机构定期对少儿读物进行评选,优秀的读物印有标记,以方便学生选择。


大多数地区每月都发送一次书单,老师需要留意每个学生订书的情况,因为书刊内容和侧重不同,需要避免范围过于狭窄。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区采用“套餐制”,每学期甚至每学年只发一次书单,书单上列出的不是一本书,而是类似月刊的一套书,文法、算术、常识、自然、社会等内容一应俱全,家长只需每年选一套即可。


书单中所列书目,都是以图画为主的浅显易懂的读物,内容则包罗万象,注重规则和生活常识的教育,学生年级越高,读物上的文字比例也越大,但总的来说仍以图画为主。


政府与教育机构分工下,孩子自由发展



加拿大的大学有鲜明的特色:许多著名学府注重“一招鲜”,致力于发展特色专业和“拳头专业”,在许多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加拿大三级(联邦、省、市镇,教育领域则是联邦教育部、省教育厅和学区教育局)政府和教育机构分工明确,该抓、该担责的不推卸,不该胡乱插手的也不添乱。


尽管和美国私立、公立大学在名校中平分秋色不同,加拿大较好的大学基本都是公立的,但大学本身在人事、管理等各方面享有充分自治权,校董事会是大学的真正管理者,而学生社团的活跃度在OECD国家中也名列前茅。


作为全国性教育主管部门,联邦教育部更多扮演政策引导和资源调配补贴等职能,在很大程度上“无为而治”,让各省教育厅唱主角、基层教育局承担实际管理职能,令义务教育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基本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而在更需要学术自由的大学领域,政府虽然是“最大股东”,却从不越俎代庖,跳过校董事会插手学校事务,令加拿大大学在国际上始终保持着鲜明的特色和强大的国际竞争力。


加拿大实行以公立义务教育为主的教育体系,在全国推行0-12年级(魁北克省为0-13年级)的普遍义务教育,普及学区制和公校就近入学,同时根据条件,设立跨学区甚至跨城市的公立“天才班”、“天才学校”,兼顾教育普及和提高的需要。


在较有争议的方面,省、学区教育部门“撒胡椒面”的做法利于普及、不利于提高,许多学生因“吃不饱”而去补习班“开小灶”,或者索性去私校就读。补习班、私校都是自费商业机构,且收费昂贵,无形中造成了阶层固化和新的不公平。


但加拿大教育体制、尤其公立义务教育体制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公校教育过于注重公平,“摊大饼”、“吃大锅饭”,在一些地方造成“吃不饱”现象。各省财力苦乐不均、一些省份义务教育阶段投入不足,迫使学校压缩教育成本。


其次,过于强调“独立思考”而不愿多讲原理、公式,令一些资质较差的学生基本功不扎实。


最后,9年级以下强调“快乐教育”,而10-12年级又骤然切换到“每次考试都算分”的“高考模式”,令一些学生难以适应。


来源:加拿大中文报(cadaily)

如果您对移民、留学、资产配置感兴趣,可在公众号后台或文末留言,直接回复“意向国+称呼+电话”,将由专业人员为您服务!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