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ing】拖延症,大概是我们的时代病

2018年05月26日 悉尼ing



总以为还有很多时间,

却不知有太多的来不及 。

昨天朋友阿卡说,自己2018年上半年什么都没干。

我很是疑惑,年初的时候不是都定下目标了吗?一件件完成不就好了。

阿卡说,不是完不成,只是每次都在最后期限完成。

了解后才知道,从年初到现在阿卡总共定下了12个目标,12次都是踩着“最后期限”完成的:

1月23日,妈妈生日,他从去年年底就计划这几天带她去普吉岛度假,结果拖到生日前两天,匆匆忙忙定了个云南大理七日游。

3月22日是设计作品日期的最后一天,他浑浑噩噩打了半个月游戏,终于在这天晚上疯狂熬夜加班。

4月初,他计划减肥,争取6月份减到吴彦祖的身材,现在5月份都快过完了,依旧每天该吃吃该喝喝……

阿卡说,以前只是在小事上拖着,发展到现在看病也拖、恋爱也拖,拖延症已经像空气一样无孔不入,逐渐拖垮他的生活。


1

其实身边有太多人和阿卡一样,事情总喜欢拖到最后一刻去完成,90%的时间用来挥霍,剩下的10%让自己忙得鸡飞狗跳。

有人说,这不叫做拖延症,而是“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可我想说,拖延症不可怕,可怕的是拖延还不自知,觉得自己是“高效率”,最后恶性循环,效率越来越低下。

上班8小时,7个小时用来发呆,剩下一个小时手忙脚乱做完当天的工作。

和朋友出去逛街,磨磨蹭蹭到约定前十分钟才出发。

上班赶地铁,十次有八次眼睁睁看着地铁开走,然后迟到被扣工资。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拖5分钟、10分钟、一天、两天,好像对自己的生活没有多少影响,还能有更多的时间做想做的事情。

可结果往往不如人意。

不断拖着的后果,就是让自己变得越来越焦虑,每天在掐点儿中度过,无法腾出精力去做每件事情。


2

知乎上有位博主,称自己是重度拖延症患者。

和那些放养式拖延的人不同,他是对感兴趣的事情坚持的很好,对那些不擅长的事情一拖再拖。

换种说法,就是逃避困难。

他喜欢打篮球,可以不用人监督就坚持一个月、一年,甚至更长时间。

喜欢读书,可能一个月就能看完一本,不断充实自己。

但是对于不喜欢的,则是从心底里不愿意开始。

他曾在公司负责一个市场招标项目,1月份项目资金已经批下来,财物要求在3月份之前完成立项。

可是这个项目他从来没有接触过,也不知道如何下手,便产生了逃避心理。

今天拖明天,这周拖下周,不知不觉就到了4月份。

4月底是他向采购中心报项目的最后期限,实在没办法只能赶鸭子上架,他用了2周的时间加紧完成,结果可想而知。

我们应该能想象到博主在这5个月期间的心理状态。

今天想做工作,拿出电脑摆好姿势,结果一看数据就头疼,转念一想距离最后期限还早,于是拿起手机刷刷微博,一天就过去了。

明天觉得状态好,可以先学习一下,结果朋友一个电话打过来,就放下手中的任务出去放松。

他们把自己不擅长、伤脑筋的事情总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往后拖。最后越拖越焦虑,越焦虑越不想干。

直到最后一刻才会懊恼为什么以前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然后硬着头皮上。

有些人每天都在挑战自己的放松底线,能明天做的绝不会今天开始,能拖到明年的一定不会今年着手去做。

拖延症看起来没有消耗多少体力,却一点点蚕食人们的积极性与上进心。

试想一下,一天做完的工作与花费十天做完的工作质量能一样吗?


3

生活和工作是这样,感情中就更经不起拖了。

2011年,筷子兄弟的《父亲》这首歌大火。这首歌是王太利在父亲去世的时候写的,没有和父亲推心置腹说过心里话,成为王太利心中一直过不去的坎。

他说:

“一直以来,我从未跟爸爸交心聊过一次,也从来没有跟他说一声我爱他。

我因为自己的音乐梦想一直和父亲杠着,有时候想回家了,却一直拖着。

想着等自己再成功一些再回去,可一直到父亲去世也没看到我成功。

这是我此生既无奈又遗憾的事。”

后悔,是因为当初没有把握。

虽然最后父亲去世前,王太利已经把父亲接到自己身边,可那感情中的空白却不是一天两天能填补的。

现在很多人因为工作忙,一年两年甚至更久都没有回过一次家。每次跟家里打电话,都是“下次一定回来”。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有人算过一笔账,从出生到30岁结婚前,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大约是4000天,这还不包括工作后每年春节那几天的见面时间。

所有的事情都能等,但感情却等不起。

有人在爱情中一等再等,最后错过了爱人,给自己留下终生遗憾。

有人在亲情中一等再等,最终子欲养而亲不待,悔恨终生。


4

拖延症的问题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

“工作先放一放,待会再干也一样”

“明天才截稿,今晚加班写”

“今天不太舒服,算了,有时间再看病”……

你浪费掉的每一分钟,最后都会以另一种形式还回来。

工作一拖再拖,解决不了本质问题,还让自己陷入了“循环焦虑”;

生病就医总是在等下一个周末,最后身体抗不住,病情更严重;

感情中总是一等再等,最后错失了相处的机会。

为什么我们常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因为他们会规划自己的生活,从来不会临时抱佛脚。

同样的一件事,有人在想、有人在准备,有人已经着手开始,这也就是为什么人和人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一辈子不长,别总说等以后了。

等以后有时间了再去看病,身体等不起了;

等以后有精力了再去学习,能力跟不上了;

等以后有机会了再去表达爱,感情已经被磨平了。

在这个社会中,拖延就是在后退,最终会被后浪拍在沙滩上,想要做一件事,就立刻、马上去做,不要让将来的你埋怨现在的自己。

所以别总说“等以后”,要说“趁现在”。

趁现在去见你想见的人,趁现在去做你想做的事,趁现在还年轻,趁这个世界还没有那么拥挤,好好把握现在,才能够不惧未来。

拖延大概是我们的【时代病】

1

知乎上流传着一个拖延症患者的段子:

我:「拖延症,我要打死你!」

拖延症:「好的,再等两天吧。」

我:「好的!」

看到这个段子,身为重度拖延症患者的我不禁莞尔一笑。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常常会列出一大串任务清单,发誓要按部就班地一一搞定,却总是在各种诱惑前放弃抵抗,非拖到deadline前最后一秒钟才紧赶慢赶地完成。


有人说,还是你事情不够多,忙起来哪还有时间用来拖延?

还真不是。事实上,很忙的人也会拖延。我的一个朋友是律师,她每天工作14个小时,一个案子接一个案子,晚上到家已是深夜,她已经很累了,极度渴望休息,却迟迟不肯睡觉,非要再刷个几小时的手机,凌晨两点多才入眠——她拖延的不是工作,是休息。


还有一个朋友是插画师,有一个很好的工作机会三个月前向他抛了橄榄枝,说只要他带着作品去面谈一下即可。他自己也对这个机会很期待,但直到现在还在拖延,一直没有去面谈。每次问他,都支支吾吾说不出原因,只是说「可能就是太懒了」。

似乎拖延已成了这个时代的「流行病」,从学生到科学家,从职场小白到公司总裁,从家庭主妇到业务主管,拖延几乎是每一个人的标签。

我们为什么会拖延?这个「时代流行病」,到底有没有「根治」的办法?


2

为什么拖延会如此困扰我们?

有人为了改善拖延,学习了很多心理学理论、和时间管理的方法,比如番茄工作法,比如GTD,下载了各种提高效率的手机软件,试图用一切方式激励和鞭策自己。

这些方法,往往只在一段时间之内有用,但我们高效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渐渐又会松懈下来,从长期的角度来看,「拖延——紧张——拖延」的模式依然周而复始地存在。

而且,一旦意识到所有这些方法都不能「根治」拖延症,我们甚至会变得比之前更焦虑。越焦虑,我们就越是想要沉浸到朋友圈或者王者荣耀里,让自己冷静一下。不知不觉,又浪费了更多时间。似乎变成了一个循环:我们越想改变它、克服它,越是为它所困。

于是最后,拖延甚至从一种「病」变成了我们的一部分「特质」,用以在别人面前自嘲,和在内心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


「哦好吧,可能我这个人就是缺乏意志力。」

「哎算了,我的拖延症已经没救了。」

还有的人说:「什么拖延症啊,就是懒!」


3

重新看待「拖延」从个体视角到关系视角

言下之意,这是你个性特点,甚至道德品质的问题。

可是,真的是这样吗?

一旦我们把拖延当成一种「病」,或者某种性格缺陷。就总会把它当成是自己一个人的问题。一个人想尽各种办法去「治」它,「治不好」,就会陷入绝望。


你有没有想过,这种分析问题的出发点本身,也许就制造了问题?

只要你把问题当成自己一个人的问题,这种视角就叫做「个体视角」:你拖延,是因为你意志力不够强大,自制力和专注力不够好,太完美主义,等等等等。

这样的论断,不过是在「拖延症」这个标签之上又贴了一些新的标签,做了一下名词解释而已,对我们改善状况毫无益处。


如果我们换一个不同的视角,又会看到什么呢?


4

用关系视角看「问题」,是改变的开始

在关系视角之下,我们不再用懒惰、缺乏自控、完美主义这样的标签来定义自己,而是会看到我们是如何在与别人的互动当中相互配合,形成「拖延」的。

我们会发现,拖延不再是一种顽疾,它只是一种在系统作用下形成的行为模式,是由很多因素共同「维持」的结果。

我们会发现,原来自己并不具有「拖延」的问题,只是常常和某些人配合形成「拖延」的关系。

我们也会发现,拖延这个标签背后有更深层的意义。

看到这里,我们才拥有了真正做出改变的可能。



素材采写:小炸药

责任编辑:小炸药

>>>>

推荐阅读



ing推广

悉尼大小事,每日推送
每天定时推送,悉尼生活娱乐资讯
卖萌搞基无下限,吃喝玩乐送福利
悉尼ing
www.sydneying.com
微信号:sydney_ing

长按二维码扫描,立即关注悉尼ing!
悉尼ing广告咨询:[email protected]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