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天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赢在最初的起跑线,最快展现出天赋和让父母安心的特别之处。
但这个世界上,能够取得世俗成功并成功很久的,还是那些遵循着人生的规律,在自己的时钟里慢慢前进的人。
最近有篇人物杂志文章特火,吴呈杰写的《奥数天才坠落之后》。
主要阐述了昔日的奥数天才付云皓在02、03年连续两年以满分成绩取得IMO(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并保送北大后,却没有在学术圈取得任何亮眼成就,反而“沦为”了老师。
这是相当不可思议的事情。
付云皓的想法很质朴。仅仅想尽一份绵薄之力,“让广东省多几个靠谱的中小学老师。”
曾经,北大毕业卖猪肉、清华毕业回乡种地、奥运冠军退役后街头卖艺,都掀起过热议。
赢在起跑线,是中国人面对教育非常迷信的一件事。
如果把青年看做一个漫长的起跑线,那些考上北大清华也好,拿到奥运冠军也好,是当之无愧“赢在起跑线”的人。
但他们中很多人,不仅没有在往后的人生中取得经天纬地的成就,反而走上了部分人眼中的“Loser”之路,鲜明的对比,让太多人心中产生了极大的心理落差。
这样的事,在未来社会不会变少,只会增多,那些“越努力越幸运”、老老实实完成老师要求毕业的00后,走出校园,发现世界已经慢慢被AI、机器人革新的今天——
“曾经热门专业,已经被快速迭代至无人问津”,是未来社会基本常态。
起跑线还存在吗?当你做好了所有的姿势准备起跑,命运改变规则,项目是游泳。
如果教育的本质意义,只是通过功利、财富、社会地位,那大部分人注定平凡,注定失望。
周星驰《国产凌凌漆》
《独立日》
《心灵捕手》
这两个人生的对比,我无法简单下什么结论,我只想说——幸福并不是我们肉眼看到的表象,幸福只是我们极度私人的情感定义。
付云皓在采访里提到过自己人生的转变。离开校园一年后,08年发生了汶川地震。
电视上不断攀升的死亡人数,让付云皓感触良多,他在人人日志上写道:“我贡献出了什么?两块圆形的金子?两张试卷?或许仅此而已。就算我以后能够站在世界最高的讲台上演讲我的成果,又能如何?得到的,不还是一纸虚名?”
诚如付云皓所言,他并非外界说得那么郁郁不得志,而是活出了自己的天地,翻开他前两年写的文章《从首个IMO季军谈起》也能发现,他的心境已经变得轻松、豁达、愉快。
《从首个IMO季军谈起》洋洋洒洒几万字,解析了世界范围内的数学教育现状,如论文般看得人头大,不过字里行间穿插的表情包,却起着相当好的调节情绪的作用,由此也可佐证作者的心境,变得颇有情趣
关于当下的事业状态,付云皓坦言,是从起点做起,希望能够尽可能多地让孩子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正确引导,提升初等教育的专业水准。
知乎上,也有做过他出的奥数试题的学生站出来,言语间无不透露着对这位老师的尊重。
在付云皓的采访里,他提到过一位数学家,张益唐:“也许有几百个像张益唐这样的人没有出来,但可能他们回顾自己一生的时候也是幸福的,做了该做的事情。”
年近六旬,82年本科毕业,92年博士毕业,二十年间在学术界鲜有发言,但13年完成论文,一鸣惊人,成为破解数学领域最著名猜想之一“孪生素数猜想”的关键点
以一个妈妈的视角去看待付云皓的成长事迹,最值得反思和警惕的,是教育上的一个盲点——我能不能接受,我付出巨大人力物力财力后,曾经出类拔萃、叱咤风云的孩子,变成一个普通教师?
精英化教育背后的隐患,到底是什么?
时至今日,我们发现一个规律,那些太早风头出尽的人,大部分在中年后会消失在人海。
说远一点,1978年,21名15岁左右的早慧少年来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一时间,少年班名动天下。
毕竟,中科大少年班堪称中国学术精英的黄埔军校。
但2008年,南方周末刊文《宁铂,远去的少年天才》,讲述昔日“第一神童”进入少年班后,“一面陷入自卑的痛苦,一面又不得不武装成一个天才的样子”,最终遁入空门。
说近一点,创业明星茅侃侃,14岁在《大众软件》发表文章,成为80后创业代表。但之后,因为对市场、金融、人性的全然陌生,事业屡屡败北,2018年1月,绝望自杀。
人生长期的成就中,智力和学术优势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层面,是匹配的心智和情商,而这一点,过早地捧杀或者断裂,都是拔苗助长。
青年付云皓
如果一定要说付云皓成长的苦痛,我觉得基本都出现在了“起跑线”中。
出生、成长于北京高校云集的海淀区,他的父母都是文化教育从业者,祖父辈都是清华大学的职工,幼童时期,他便被大人精心培养,从绘画、练字、钢琴、少儿英语皆有涉猎,只不过他唯独在数学上的有着同龄人难以企及的悟性。
于是,他6岁便完成小学数学课程,小学一年级,就去华罗庚数学学校就读,当时的付云皓会认字但还不会写字,母亲便跟着到班上帮他记笔记。
一路培养,最后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别人家的孩子”。
从数学知识层面,他无疑是令无数人仰慕的天才,但另一方面,他经历的教育,把他的人格拉向了另一个端点,说得狠一点,心智不健全。
三年级到五年级,付云皓其实一直离奥数一等奖有距离,里面的原因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因为比赛试题总会出现几道应用题,但他并不能完全理解题意,于是他的学习中心又变成了反复练习《小学应用题大全》。
一句话,解公式无人及他,但应用题、别人的话语,他理解能力有限。
后来03年,他凭借出色的成就,被保送至北大数学科学学院,外界对他的特权蜂拥而至,老师点名让他当班长,他是所有学生的学习榜样,他也确实经常和高年级的数学大神侃侃而谈。
但以他当时的心境,并不能驾驭住少年得志的名气,直接导致傲性急速膨胀,并且失去父母的督促后,他的自律性直线下降,最终沉迷于网络游戏。
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最初,除却数学以外,他许多课程直接亮起红灯,屡屡挂科,方便之门阻断,这应该算是他人生中尝到的头一回巨大挫折。
“悲哀、疯狂、堕落”,是付云皓对自己那两年生活的总结。
而得知孩子挂科后,付妈妈向班主任解释:“他数学太突出了,希望老师对他别的科目有所宽容。毕竟,他是通过数学竞赛来大学的。”
孩子遇到的成长问题,很大程度,是家长的教育问题。
老实说,培养一个天才是比培养一个人才沉重太多的任务,不是每个父母都接得住。一方面的极强往往带来另一方面的极弱,如何保护和开发,考验的是父母的认识,耐性和能力。
我为什么不愿意在孩子成长的初期,过度PUSH他表现出过人的天赋?因为我深知——
年少成名,呼唤的是天赋和运气,而大器晚成,或者遵循规律循序渐进的成长,每一步都历经磨难,不断反馈,自我调整,缓慢的变革中,稳健走向自己的目的地。
有意思的是,写这篇报道的吴呈杰,本身也算少年天才,放话为40万年薪而来,在《奥数天才坠落之后》一文中所表露出的傲然、指摘的语境而言,他成为没有阅历前的付云皓,可能性很大。
骄子吴呈杰,北大光华的大四学生,2014年江苏高考理科状元,Epoch非虚构故事大赛冠军
每个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天才,每个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赢在最初的起跑线,最快展现出天赋和让父母安心的特别之处。
但这个世界上,能够取得世俗成功并成功很久的,还是那些遵循着人生的规律,在自己的时钟里慢慢前进的人。
说到“不强求赢在起跑线”,还要说一个我喜欢的作家,村上春树,29岁开始写作,但他之前所有的经历、爱好和表达欲,让他成为东南亚最有影响力的作家。
他说过的一句话,其实很适合结束今天的文章,告诫每个父母,在教育问题里,尊重孩子的天性、时间段和特殊性。
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不是所有的鱼都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Brighten the corner where you are
照亮你所在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