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汇率
1美元=6.418人民币
还没出国的小伙伴总是会对国外的生活无比地好奇,而在国外待过一段时间的同学总会带着很多感慨,很多对祖国的思念。我们不能说这是一种“围城”,但是可以说是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经历过的成长体验。
所以,对于那些已经出国的人,出国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这个话题,似乎让很多同学坐上了时光机,在异国他乡生活的一幕幕,都在脑海里剪辑成了蒙太奇。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都分享了什么吧~
出国的过程,让我明白自己是一个有能力的人,让我敢于面对大多数挑战。
我记得多年前上托福课时,老师说过一句话。说来惭愧,托福课所学的内容我已全部忘干净,唯独只有这句话,我一直记得。
那句话就是:“一直向前走,然后相信时间的力量。”
那时,我可以说内忧外患,英语处于大学生以上托福未满的水平,绩点只有可怜的2.98,大学的项目到了瓶颈,天天被导师骂,家里父母离婚那点破事每天在烦我。最戏剧性的一件事是我找的出国中介犯了法进去了。可以说前途迷茫。
在当时,出国留学对我来说是遥不可及的,托福,GRE,绩点,项目,推荐信,PS,经济来源等问题,每一个都让我很头疼。然而,我相信了那句话,并且一直没有停过前进的脚步。
我整合了当时的资源,每天早上7点半到晚上9点半都在图书馆复习,回来洗个澡,再练口语到12点半。一边思考谁能借我家钱,一边想谁能帮我写推荐信和PS。
渐渐地,我GRE过了,托福过了,项目延期后没问题了,绩点慢慢提高了,我妈也找到人筹到钱了。历时两年半,我把这件高不可攀的事情做好了。
到了美国后,问题依旧很多。我发现我根本开不了口说英文,这应该是每个中国人都会碰到的问题。房子租不到称心如意的,只能先和舅妈一起住,但也不能留太久。
我舅妈人很好,想帮我包办找房子的事情,但是我还是想靠自己。每次打电话,我要先和房东讲,等到我实在交流不下去的时候再换舅妈帮我。渐渐地,我能够独自与美国人交谈了。
几经波折,房子的事情搞定了,我也有了在美国生活的基本能力。一切这些,适应美国,和美国人对话,找到房子,添置家具,总共历时半个月。每次看着我的房间,我都有种成就感。看一眼自己走过的路,那些克服的困难,习得的技能,会被自己惊讶到。
从我家往北一直走,15分钟后,我能走到区政府;2小时后,我已经走出了我们区。走一天,我大概走到了广州,一个月左右,我能走到北京。深圳到北京好远啊,一个天天热成狗,一个年年下鹅毛大雪,横跨了大半个中国。而这,只要一个月。
那么,生活中的绝大多数问题,是不是只要我努力就能看到成效呢?我觉得是的,我相信是的。这就是我自己的能力。
我明白今后的人生中,我会遇到很多突发事件,也会有很多困难等着我,我也许会有个很大的,比起当时出国更加遥不可及的目标等我去完成。也许我会很痛苦,很绝望,但是我相信时间的力量。我会一直走,一天,一周,一个月,一年。我会一直相信,时间能够带我走向成功的彼岸。
当初,抱着一颗赚钱梦来到美国,把人生目标定义在买房,买车,过经济富裕的生活。可我读着读着却放弃了相对更有前途的商科,而去读了历史与东亚研究。读着读着越发地感受到经济的富裕其实无法带给人幸福。
出国留学让我放弃了赚大钱的理想,让自己意识到金钱永远不是实现理想的最终站。见过伯克利毕业的前辈放弃了20万美金年薪的律师工作,去无偿帮忙教会的建设与发展。体会过在最普通的饭店和好朋友吃一顿饭,好过在高档餐厅里享受所谓的山珍海味。
这几年,我们国内的快速经济发展让整个社会显得格外的浮躁。其实,我不喜欢美国的地方有很多,但感谢所有在美国遇到的朋友们,更喜欢拥有一群能和我探讨中外历史,国际政交和宗教神学的朋友。
出国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他们的英语可真好!
想到之前Jessie J上综艺被刷了“她英语可真好”的弹幕,不禁会想我这个体会会不会博大家一笑。
2012年的时候,我就到英国了,英文水平就按下不说了。最初的尴尬和幸运都是英文带来的。在学院的晚宴上,我给一个八十的教授让了座位,心想着我尊敬长者吧,顺嘴来了一句“No problem,because you’re old.”搞得人家瞬间就不高兴。
之后,又遇到了个德国女孩用中文问好,我夸她很平易近人,可人姑娘不懂这个词。我病急乱投医,直接来了一句”You are touchable.”结果可想而知。
幸运的是,我的尴尬都被一个埃及同学Ficko看在眼里,他之后成为我的留学死党加英文老师。那时我才知道,”old”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词汇,同时,用”approachable”才不会被别人当作变态。
类似的尴尬有很多,因为初期自己水平太低,我发自内心地感到“他们”的英文是如此的好。所谓“他们”我指的是像Ficko这些母语并非英语,但说起来就像中文方言与普通话切换一样的“天赋者”。用他的话讲“It just comes automatically”。
也许是迫切的交流需求,我在最初的几个月产生了对英文的偏执,狂背单词且见到生词就有道。可事与愿违,之后的交流还是憋的说不出话。
Ficko在我最迷茫的时候又拉了我一把。“大部分人都在心底里坚定地认定自己在幼年一定可以学好一种语言。成年的自己仿佛已被塑造,真的很难再去接受新的语言。但事实是长大后的你却拥有更好的理解和整理能力。你要做的就是要把一个个符号去对应现实,然后让这种对应形成肌肉记忆。”
一番话语,醍醐灌顶。我开始将生活当作了自己的英文学校。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yelp,当地报纸和网络游戏,等都是培养这种对应意识的绝佳平台。生活要有阳春白雪,也必有下里巴人。正统的英文学习方法不能丢,但是有意思的幽门小径也可多走。
2016年夏天,我去了美国,开启了人生中第一次长期异地生活。在去之前,我充满了好奇、憧憬和期盼。我是一个离不开朋友的人,在生活所需的各种硬件解决后,我意识到需要结识新朋友了。
恰巧,这时候我正好结识到了第一位中国朋友,通过她,我很快认识了一帮中国朋友。而也正是从这时,曾经自信满满的我开始自卑,逐渐迷失……
我发现和朋友们相比,自己简直一无是处。朋友们要么是硕士和博士学历,要么是工作上的女强人;还有人厨艺精湛,生活技巧懂一大堆;还有人掌握几种语言,做公益,谈政治......
而我,一个英语专业毕业生,英语水平也就够基本交流。没有任何特长可言,没有任何厨艺可谈,更没有任何想法创意可论。当一个人自卑的时候,很可能就会变得少言寡语。我开始怀疑自己,和她们在一起不敢多说话。
慢慢的,和她们在一起觉得有压力。每次聚会之后,我总是在脑海中反复回忆我当天的所言所行,思考自己有没有哪里做错。总之,2016年的下半年,我陷入了无尽的自我怀疑、自我否定、自我批判的境地。
2017年年初,我的一位朋友在一所国际学校小学部组织开办了中文学习的课外活动,我也做起了志愿者。一开始我只是负责在课堂上维持一下纪律,分组练习时带孩子们做练习。突然有一天,我被委派独自设计一次课程,且独自教授,而课程时间就在第二天下午。
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我开始思考如何抓住小孩子的兴趣点,将其余教学内容结合,寓教于乐。最后,我竟然在一个下午想出了两个游戏,且其中一个完全是原创。最终,第二天的课堂出乎意料的活跃,孩子们积极参与,热情高涨。
第一次独立授课后,我“超越”了自己,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我突然发现,自己是可以做一些事情的,也是有一些想法的。后来,我又参与了几次课程内容的设计和教授,反馈也都很好。我的自卑感开始慢慢减弱。
阿秋的一句话解了我长期以来的心结:“人生没有高下,只有不同。”平庸的人大多相似,有趣的灵魂却各有不同。感谢出国后遇到的这些有趣的灵魂。她们曾让我深陷自卑,但我在自卑中,学会了自我超越。
最大的感受是,一切都没想得那么难。
1)曾经觉得北大清华高不可及,常青藤更是遥远。出去以后才发现,原来美国名校除了牛人以外,还有很多普通人可以进去。
很多成绩普通的朋友,通常会先去美国一般的大学,甚至社区大学,读了一到两年,有上进心一些的话,通过得到导师推荐,发表论文或参加公众活动经历,跳转到不错的学校,甚至名校。
2)在国内觉得找一份好的工作很难,而在纽约时候,只是去参加了一个讲座,并与演讲人LinkedIn关注了以后,就得到去环球实习的机会。期间经手的项目包括当年Taylor Swift在内的很多歌手的marketing工作。
实习期间,公司有很多培训,也参加了各种social-networking, 很多行业前辈往往会给予很多帮助。
在纽约期间遇到的很多朋友,有去联合国总部实习的,有帮忙时装周的,有在仲裁庭的,有参加非洲水处理的……这些还都是国内出去的留学生的平台,在人生地不熟的城市,没有关系和后台。
3)上学时候学了那么多年英语,虽然成绩很好但是就是讲不出来。那时觉得,英语简直太难了。现在会了英语,法语,西班牙语,才发现环境对了学语言就很容易。尤其拉丁语系通了以后,发现意大利语,葡萄牙语,加泰兰语,基本都能看懂读懂,因为太相通。
1.我妈做菜可真好吃。
2.有钱人家的小孩并不都像我以为的骄傲又坏脾气,她们有的很贤惠,做饭很好吃,自立能力很强,生活上比我强百倍。
3.中国真好,地大物博。中国真好,菜系真多。中国真好,佐料万能。
4.空气很好,大街上很干净,白鞋一个月都不用刷一次。
5.国外的生活让人觉得很孤单,不仅我自己,大家都很孤单。
6.我想回家,想我爷爷给我烙的烀饼。想我爸做的红烧排骨。
我以前觉得,我这辈子一定要给自己拼个好前程,我要别人羡慕我,我不怕辛苦,我能抵得住所有压力。现在我仍这么觉得,只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会想,如果当初没做这个选择,是不是如今就是另一番生活。
但我既然选择了出来,就一定要拿到个结果。跪着也要走完自己选择的路。
出国以后,遇到很多挫折,被人欺骗,被朋友孤立。本地人愿意跟你交流,但之间总是存在着一种距离感,但孤独本就是人生的常态。
我不爱再四处讲述自己的经历,因为我知道世界上没有人会关心这样的感受,独立的个体也是独立的人生。除此以外,我会越来越用理性的方式思考人生,而并非感情用事。
学业方面,我的英语和法语肯定比之前有很多提升,出国留学的意义,就是将长辈给予我的钱多年以后能够全部还出,套用我朋友的一句话:“我们每个人,出来都是背着债的。”
其实在呆久了,也没什么非常大的感触,就是明白了人生不会有重来第二次的机会,也感谢那段时间里不曾放弃的自己。
如果不走那么远,可能什么都看不见。每个人对于留学生活的体验都是独一无二的,希望我这些可以给没有出国留学的小伙伴一些启发。
关于这个话题,你有什么可以分享的么?
推荐阅读
排名 | 2018年THE世界大学声誉排名 哈佛连续八年第一!
点击【阅读原文】,
可获取更多留学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