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婚姻对于中国人来说从来不是两个人的事,而被认为是两个家庭的结合。既然都是自家事,那么你的事就是我的事。
前段时间,有个让人啼笑皆非的新闻:婆婆从儿子结婚起就和儿子儿媳同住一张床三年,儿媳难以忍受最终选择离婚。
哈尔滨的一对小夫妻赵雷和李丹,婚前独立买了一套一居室的房子。从小丧父的赵雷婚后就接了妈妈一起住。
由于只有一间卧室,夫妻俩只好在卧室添了一张单人床给婆婆睡。但没想到,从新婚之夜开始,婆婆就穿着睡衣躺到小两口的双人床上睡,这一睡,就是三年。
之后,他们又贷款换了一套两居室,但婆婆还是经常不敲门就直接进入小两口的卧室,严重影响了夫妻生活。
李丹感觉自己时时刻刻都生活在婆婆眼皮底下,再也忍无可忍的她提出了离婚。
而丈夫赵雷则表示:我只有这一个妈,她来投靠我,我不能让她出去住。房子再小,只要有我的地方,就有我母亲。
无独有偶,还有另一条新闻:儿媳不满婆婆参加蜜月旅行还指指点点,回国就离婚。
陈丽和丈夫婚后去欧洲度蜜月,婆婆不放心,也一起跟随。
每次陈丽购物时,婆婆都嫌她买得多。而丈夫也总是站在婆婆一边。但其实婆婆买的也不少,但丈夫却只帮婆婆拿东西,把妻子扔在后面。
陈丽觉得丈夫是个妈宝男,蜜月还没度完,就提前结束旅行,回国后马上提出离婚。
如此两个妈宝男,的确让人无语。而更值得让人深思的是婆婆的行为。
这些母亲把自己的儿子当成自己的共生体,即使儿子成年了,依然把他视作自己的一部分,打着“爱”的旗号,无止境地入侵孩子的生活。
他们的行为虽然极端,然而却是无数中国人的侧面写照:模糊的界限感导致了婚姻以及家庭关系的悲剧。
01
龙应台的反思
中国人重视大家庭成员的和谐相处,无论亲戚、子女都强调联结,往往缺乏泾渭分明的界限感。
“都是一家人,分什么你我;都是自己人,客气啥;你别见外……”
诸如此类话,我们从小到大不断地听家人提起。如此环境下长大的中国人,成年后遇事也经常会“人我不分”。强行将自己的意愿加到别人头上,当别人拒绝时,就会失落、生气。
“是为了你好”这句话华人都没有少听,其实这就是典型的“越界”。
很多中国人的心中,根本就没有“界限”意识的存在。在生活中经常会不分身份介入他人生活,他们自以为是关心别人,对他人指手画脚,却觉得理所当然。
而在西方,家庭成员的界限感分明,父母很少会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这种界限感,既是对自己私人空间的保护,也是对家庭其他成员自由的尊重。
老外认为虽是一家人,但也是需要有个人的自由空间的。所以,西方教育环境下的孩子独立自主意识都非常强。
作家龙应台的儿子安德烈和菲利普生于台湾,小时候便随妈妈移居欧洲。儿子青少年时,龙应台离开他们返回台湾。
这位华人妈妈和西方环境长大的两个儿子存在很多的中西文化差异。
为了重新认识成年的安德烈,龙应台用书信与他交流,母子用了三年的时间互相通信,这些信后来汇集成了书信体散文集《亲爱的安德烈》。
书中记录了这样的故事。
有一次,龙应台和儿子菲利普去垦丁玩。中途,龙应台要去上厕所,顺便问儿子:“你要不要去?”
儿子正在看杂志,他抬起头说:
妈,我要不要上厕所,自己不知道吗?需要妈来问吗?第一,这种问题,不是对三岁小孩才会问的问题吗?第二,上厕所,你不觉得是件非常非常个人的事吗?你是怕我尿在裤子里吗?
他的质问让龙应台无言以对,又震撼万分。
作为有事业有文化的独立女性,龙应台自己觉得已经是非典型亚洲母亲了。比身边那些时刻要求子女报备状况的典型亚洲母亲要开明多了。
她虽然很羡慕朋友的孩子和父母依偎着有说有笑,手挽手逛街的亲密样子,但还是觉得成年人和母亲太亲近,太乖,恐怕代表着自身人格不太完整。
可儿子菲利普还是会给她上课:
“妈,我觉得,欧洲人是看年龄的,譬如在德国学校里,你只要满十四岁了,老师便要用‘您’来称呼学生。但是,中国人看的不是年龄,而是辈份。不管你几岁,只要你站在你妈或爸身边,你就是‘小孩’。你就没有身分,没有声音,不是他讲话的对象。所以,他会眼睛盯着你的妈或爸发问,由‘大人’来为你代言。”
有一次,龙应台看到安德烈抽烟。如果是一般家长,会立刻呵斥。但是反思过自己心态的龙应台觉得阻止这个动作就是一种“越界”。
她写道:
我不喜欢人家抽烟,因为我不喜欢烟的气味。我更不喜欢我的儿子抽烟,因为抽烟可能给他带来致命的肺癌。
我看着你点烟,翘起腿,吐出一团轻雾;我恨不得把烟从你嘴里拔出来,丢向大海。
可是,我发现我在心里对自己说,MM请记住,你面前坐着一个成人,你就得对他像对待天下所有其他成人一样。你不会把你朋友的或一个陌生人嘴里的烟拔走,你就不能把安德烈嘴里的烟拔走。
虽然龙应台也失落、纠结,尤其当儿子经常振振有词地拿西方价值观教育她时,但转念把儿子当成真正独立个体对待时,她发现她更能理解孩子了,和孩子们的关系也更好了。
02
界限不清的悲剧
为什么很多人觉得中国人际关系复杂,其中,“界限不清”占了很大因素。
从难以拒绝亲友领导的各种委托,到七大姑八大姨集体催婚催生,由此产生不必要的焦虑让很多人头痛不已。
在人际交往中,如果每个人都设立了清晰的自我心理界限,那么带来的结果绝不会是越俎代庖多管闲事,反而是彼此尊重、包容、接纳。不干涉别人的选择,尊重别人的隐私和自由选择的权利,是每个独立个体都应该有的意识。
即使在夫妻之间、父母与儿女之间、朋友之间,每个人也都应该有清楚的自我界限。
中国人说“百善孝为先”,很多人觉得孝顺孝顺就要是“顺”。然而坚持自己主张,有分寸地不轻易让步作出成熟的决定,反而更能促进家人之间的和谐。
如果开头提到的那对哈尔滨小夫妻,丈夫在一开始就和母亲表明态度、立场坚定,之后的事情就不会发生。
因为父母介入子女的亲密关系,往往并不是有意要把小家拆散。他们可能只是对于子女作为另一个人的亲密爱人这个新身份,一时难以适应,而坚持用惯有的方式去关爱、保护子女,去维护与子女的情感联系。
在这个阶段,需要用更成熟的心态去经营和维护父母的关系,而不是对他们的过度干预一味退让。
就像小时候如果一个孩子不喜欢上学,父母难道会顺着他吗?
而亲子关系的建立从来都是双向的,一个经常把“有了媳妇忘了娘”“胳膊肘往外拐”等话挂在嘴边的父母,难道能指望孩子有什么幸福婚姻可言吗?
一个有格局的母亲,应该像龙应台一样始终反思自己,界定清楚的家庭界限,置身事外看待孩子的事时,往往更容易发现和谐相处的秘密。
///
幸福没有捷径,只有经营
设立“界限”就是简单又有学问的经营之道
- End -
/ 推荐阅读 /
△新西兰上榜最幸福国家,但我劝你最好别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