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邢一夫
本文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独家稿件
未经本站许可,禁止转载,谢谢合作
全文共 6773 字,阅读需要 15 分钟
———— / BEGIN / ————
正文之前先说两句题外话:
这篇文章是送给一个还没毕业的妹子的,把她带到互联网这条坑坑洼洼的路上,在途中我会陆续给她传递许多我的学习方法和现在分析问题的思路帮她成长,聚沙成塔没想到自己会说了这么多,同时也帮我继续成长了不少,希望能这么相互学习,监督,进步下去吧,那些不愉快的事情就让它随风远去吧。
拉回正文,本文主要面向即将毕业或刚毕业不久,处于迷茫,怀疑期的你,觉得毕业之后什么都不懂,什么也不会,学习也无从下手,嗯,那这篇文章还是比较适合你的。
本文三大结构:第一工作中成长的流程,第二复盘的重要性,第三一些潜规则,打死别人都不会告诉你的一些话(反正不打死我就行)。
通篇干货,拿好纸笔墨砚,好好学习吧。
一、工作中成长的流程
我要告诉你的是:
你在上了16年学以后,思维模式和毕业以后工作的思维模式完全不同——因为上学时候永远处于被动学习,也就是老师留作业,课本有的内容,你才会去学习,很少有人能主动去深入研究某些事情的;所以一瞬间切换到工作模式以后会出现非常多的不适应。
可以自己想一想,是否是如此。
工作是主动性的,头一两年会有人带你,以后全凭自觉,三五年以后就是分水岭,有人上去了就有人一辈子碌碌。社会大学的残酷性可不是一本二本能比的了得,太多人因为不适应被淘汰。
下面我就简单讲述一下我运用的学习的流程,大体分为这几个步骤:了解目的,建立流程,死记硬背,模拟应用,真实应用,吸取经验,不断完善。
1. 拿到一件事先去思考目的,尽可能清楚,若想不明白就问,问明白为止,后需要进行目的分析拆解;
2. 依据目的分析拆解后的结果进行流程建立,整个产品工作就三大流程,产品流程(来了干什么),用户流程(哪儿来),工作流程(你干嘛怎么干);
3. 结合1与2进行资料搜集,考验你的是搜索引擎的运用和联结性思维的运用,看你能依据现有课题联结多少内容进来,找到后,写笔记,死记硬背,培养感觉;
4. 根据刚刚学到的知识来去竞品分析,排行榜Top前100都要做,不会写?自己去翻别人怎么写过的!建好撰写框架,就可以开始写了,写的目的是加深印象,表现形式不是重点,重点是记住了(在日常工作中可跳过此步);
5. 运用,在摸索未知问题的时候充分结合自己的知识认知进行综合分析以后得出结论,开始工作,牢记一个词叫内化,学到的知识不为自己所用永远都是在原地踏步;
6. 复盘,做完以后的效果是什么,在之前是否还有最优解,还能更好更快完成,做的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怎么解决,成长如何,做的事情对整个公司层面的贡献(生态或数字)如何;
7. 根据6复盘的结果,充分思考,输出整理进自己的知识体系中,以后再战。
整体的工作中成长的流程就是这些,看似没几条,能坚持下去,根据这个框架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思考流程,才是最终的目的。
二、复盘的重要性
复盘主要是自我成长的一个过程,不问功与过,对与错,你可以详尽的把每一个过去时进行总结,然后去思考。而太多人在工作的进程中都是一味的赶路,做完这个项目紧接着又是下一个——这除了自身原因,也有公司的原因,毕竟大家时间都很紧凑。
但在我看来,时间挤一挤就能出来,每个项目花半天左右进行复盘并不是什么难事,而复盘项目所带来的益处远远大于你所付出的时间成本。
复盘的主要目的是:
当时的产品解读——在当前项目已经结束,对之前所有条件都已知的前提下,若现在回去做同样的产品/项目,如何做得更好,成本更低;
成长是什么——补充了你自身知识体系的哪部分;
产品的效果如何评估——如何剥离开原有产品或用户因素,独立评估产品/项目效果的相关性。
这都是复盘所能带来的,下面我一块一块的进行阐述。
1. 产品解读
包含产品认知和产品目标,其中最重要的就叫产品认知。
认知又包含对产品的认知、对品牌的认知、对用户群的认知,这三个因素综合在一起,相互作用,相互牵制,才能更好地完成产品。
2.1.1 对产品的认知
对产品的认知,主要包含产品的目的(和上面说的目标不是一回事)和产品的边界性。
目的主要是指为什么做这个产品——是提升营收,提升活跃还是其他的战略目的?
大家都是目标导向,如果目的很清楚,目标就能很清楚,所有人奔着同一个目标去努力,推进起来也会很顺畅。
边界性主要在于产品的系统边界和成本边界(成本边界包含人员边界和时间边界),一句话概括就叫“用多少人在什么时间下出什么活”。
这个若是模糊不定的话,团队也很难形成凝聚力,必须要提前明确。
而时间边界性和资源边界性也是一样的——老板给你多少人去做这个事。
所有因素都是相结合的:你给多少人多少资源,才能去合理评估方案完成目标。
比如同样都是A到B,你给一周和一个月方案肯定不一样。
这也引申出了产品经理另外一个重要特质——版本管理。
版本管理本质就是产品目标。
没谁能一口吃个胖子,都是从A到B,一步一步的拆解目标完成最终的目的(产品必修概念里面的MVP)。
哪些是刚需,哪些是边缘功能,结合边界性因素进行考量;版本的规划与定义,最终实现哪个目标。而阶段性目标同样很重要,是否达成阶段性目标?
这个目标又分两种:一个叫数据目标,一个是功能目标。
1. 数据目标是在于这个产品出来以后,是否有人用,是否验证了可行性,是否真是刚需?如果是,再继续,如果不是,及时刹车将成本控制在可控范围内换个别的方向;
2. 功能目标在于这个版本最初规划的功能是否都进行了上线,是否按期完成,这个可以做OKR或者KPI用。
产品认知第二个方向就是品牌认知。
这个品牌可以是大品牌也可以是小品牌,大品牌是你这个公司的品牌调性是什么,比如品牌背景、口碑、风格等,结合这个因素来去考虑你的这个新产品。而小品牌相当于是你这个产品是否是内部孵化自立门户的。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字节跳动,可能一听字节跳动大家都不知道这是哪家公司,但一说今日头条大家也就都知道了,所以字节跳动算是大品牌;今日头条、抖音、火山、悟空,算是小品牌。
有的时候,你要去做一个新产品,抛掉大品牌光环重新建立一个小品牌,有利也有弊:
利在于之前的品牌调性已经建立了,对你这个产品的影响比较大,框架比较多。
弊在于新建一个品牌,所有都是零,什么市场认知,市场认可度等等,但是也可以用主品牌去带动一下。
所以品牌认知也是很重要的,根据你的产品来去做符合你品牌的产品。
认知的第三个方向就是用户认知。
用户认知分两个方向:你这产品给谁用的,用户特征是什么。
比如:是主产品里的一个模块,那为什么要做这个产品功能,他们是满足哪部分用户,这部分用户之前在你的主产品中是出了什么问题?没抓住他们的点流失过高,还是变现能力弱,这都是你所需要了解的。
而特征就更不用说了,就是用户画像:他们是广场舞大妈还是都市白领?细化到男女的行为、喜好都是不同的,所以更好的了解到你的触达用户,也是你需要提前了解的。
那么上面说了那么多,我复盘这些是为了什么呢?
两个目的:
在于你的个人成长情况,也就是下面要说的一个模块。
在于这些做过的事,是不是还能做得更好?
我已知上述所有信息的前提下,现在再让你做这个产品,方案是否还能更优?成本是否可以更小?充分理解产品、品牌与用户后,能否一步到位?
2.1.2 产品目标
第二个大方向在于产品目标。
刚刚有说过一点:目标分三个细项:阶段性目标,长期目标,战略性目标。
常规来看,无论是阶段性目标还是长期目标,就两个因素来衡量:一个可量化的是数字,一个是功能。
数字就是数字,没啥好商量——卖了多少钱,多少用户等;功能性目标也就是上述说的版本管理,我这个版本要上什么功能,是否都达成了,不重复说。
而战略目标一般是高层需要考虑的:这个产品存在是做什么用的,是为了营造品牌影响力还是补全自身原本不足的生态系统;这个目标是否达成,比如抖音,抖音就是字节跳动将二维内容升级为三维内容的战略目标,同时抓住内容生态的上游生产环节,在短视频风口抢占一席之地的战略目标。
其实把这个知识体系建立起来以后,就可以不必事后诸葛了;在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就问问清楚所有相关的信息,然后用你的经验去转化方案。
上述所有的都没有具象到产品层,也就是所有的都还在产品设计之前你需要了解的粗略背景信息;而真正开始产品设计以后,再根据一般产品设计的流程去设计,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不多说。
2. 个人成长
复盘,第二个重要的大方向在于更人成长。
分为两个细分方向:一个是知识体系,一个是经验值的增长。
知识体系主要在于知识的更新。比如你这次学到了什么,是否整合进你自己的知识体系里了;学到了什么,验证了什么观点,内化了什么,都是比较重要的。
将来对自己的长期职业路线和成长,是有着重要帮助的。
对经验值的增长,就像打游戏打怪一样,熟能生巧。
栽过一个坑涨了多少教训,下次还会不会再栽;这种经验能否运用到其它的公司,在其它公司做类似产品的时候能否避免这些坑,这是你经验的价值。
这里没什么好讲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多说一句话: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我就是属于那种写写写很多的类型,主要就是把之前的经历记下来,以后去查证,填充致自己的知识体系中,要不以后都忘记,全都还回去了,浪费时间基本无成长。
3. 效果评估
复盘最后一个大模块就是效果评估(这个也不光是只有复盘时候用,其实在产品出来那一天就在持续进行),但效果评估的方法你真的了解吗?
不尽然。
评估主要分三个细分方向:一个是直接数字,一个是间接拆解,一个是用户层。
直接数字其实没什么好讲的,就是大多数公司对效果评估的手段,看这个产品有多少人用,卖了多少钱,效果如何最直接量化的手段,产品不同指标不一样不多阐述。
第二个细分方向是间接拆解,其中有两个小方向:一个是用户质量,一个是策略影响。
如果你做的是一个独立产品,那么更偏重用户质量;如果你做的是一个产品功能,那么更偏重策略影响,怎么解释?
实际上数字也只是一个佐证,那么如何证明你的产品是真正的优质产品呢?
产品的数字多少实际跟你的上游有直接关系,即相关性。
如何刨去用户质量因素的干扰呢?是你需要剥离出来,偶足够说服力去证明自己产品优质的一个理由;而如何剥离,情况不一也没法一概而论,大概方向基本就是:看同比的用户质量是否是一致,要是一致没啥好说的;要是不一致看看哪里不一致,必须尤其注意这里;不一致的地方是导致你产品哪个指标升了还是降了,不管升了还是降了?其实都意味着一点:用户的某些行为或者信息,导致这个指标的关联性,以后咋做你也就清楚了。
第二个策略方向,其实和上面的大同小异,更偏重的是策略影响产品因素有多大。
比如你去调整了一个接触用户的策略,那么这些接触产品的用户群可能不一样了:怎么说明你的策略调整是有效的,通过什么指标,而且你为什么去调整这些策略?你的样本量多少,是否有差异?都是问题,所以要是这个来真的较起真来,问你剥离开所有因素影响来评估你策略优劣,需要烧脑的地方真的很多。
第三个用户方向,这个就更直接了:产品出来以后用户的直接反馈是什么,建议是什么,是正向多还是负向多,不多说。
本段主要去阐述了产品复盘的重要原因和关键性环节,希望能给大家提个醒。
无论是开始做之前还是做完,以上这些因素都是需要去横向考虑的。
三、一些潜规则
想歪的可以出去面壁了,这是开往幼儿园的车。
以下这些话比上面还重要,一般人不会说这么细致,仔细思考,非常重要:
1.思维应该由单点式变为一条线,然后变成一条平面,最后变成立体结构。大多数人还是单点式,只考虑当下,一条线的都比较少,即从上游到下游完成闭环所需的环节,而面会更高一层,即互联网圈跨行业知识打通能力,立体结构即所有知识打通能力,没几个人能做到,最典型应用最多的也就是心理学和交互的打通,远远不够,另外至少了解所有行业排行前三个APP的核心功能和特性,时常把玩,比如社交:微信微博陌陌探探抱抱same等,比如内容:今日头条腾讯网易搜狐,比如搜索引擎:谷歌百度360搜狗等,了解之后的好处是可以更好的辅助你做跨行业的知识连接,知识复用的横向打通;
2.产品互联网几大模型必须知道。5W2H、4P、AARRR、RFM模型、尼尔森原则、产品生命周期等还有别的,自己去查去恶补,死记硬背,知识框架的基础之一;
3.获取知识框架的途径只有看书。当今的碎片化知识只有在有充足的知识框架下才能更好分门别类去填充,从点到面的发挥作用;
4.产品和运营的区别:
从用户流来说就是:用户从哪来(渠道运营),来了做什么(产品功能),做了之后的结果是什么(产品交互),怎么能让用户留下(用户运营和产品功能),用户走了怎么办(同上)。
从产品生态流来说,一般可以这么考虑:为什么做,怎么做,做了之后能获得什么,怎么持续的做,怎么赚钱?
举个例子:
比如从内容行业来看,为什么做,为了保持用户粘性;怎么做,内容从哪儿来,用户写;怎么让用户一直写,能有钱;怎么赚钱,知识付费;
5.一般情况用户流(生命周期)和产品生态流是一个十字交叉看,用户到任何阶段都能有前因后果;同理,产品到不同阶段都能有不同阶段的用户构成。
6.拆解问题的手段是由问题拆解为环节,由环节拆解为因素。即完成这个问题用户会经历哪些环节,这些环节的因素是什么。
7.我个人认为:未来只有策略方向的产品不会被淘汰。
所有产品经理都可能会被淘汰掉,因为产品功能早就几乎饱和,研发基本就可以担当一半以上的产品职责;未来只需要项目经理和画原型的初级产品几乎就够了,可以提前布局这里。
而且未来一定是重运营导向——用户增长恰好是处于运营和产品中间的职位,可以重点考虑,另外未来是AI的天下,但是这类是重研发导向工作,产品化远远不够。
8.产品工作流一般是接需求或挖需求,提前布局或者竞品分析,结合自身分析需求,拆需求、画流程、画逻辑、需求转功能、画页面、做交互(可你或者UE做)、拉评审、需求排期、推进UI、推前端、推后端功能、进度协调、联调、测试(技术和公司小范围)、上线(灰度和全量)、看数据、持续优化,常规来看是这些。
9.每天产品经理的工作流常规是:上班,看关键数字;处理邮件,开站会,盯进度;开会,开会,开会,开会,加班,加班,下班。
10.数据很重要。要建立起绝对的数据思维,对数字敏感是必须的,但是数据又不是绝对因素;要学会分辨和判断,数字是工具和量化神器,但不是圣旨。
11.实践经验重要度远远大于理论知识丰富度。社会大学的成长性可不是闹着玩的,但是理论知识又为实践提供基础,相辅相成。无论做什么,试图去了解背后运用的知识原理,反哺实践,才是正确的。
到顶级专家时候,探究本质原理才是终极目标,一般会开拓新的理论领域,从而变成专家;所以现在试图去理解简单事务背后的深层原理,是正确的道路。
12.几句题外话,记一辈子: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永远别和傻逼一般见识,因为他会把你的智商拉到和他同等水平,然后用丰富的经验打败你。
4个边界必须时刻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自己的权利边界,项目的时间边界,项目的功能边界。
学会低调做人,高调做事,防君子不防小人;另外学会看自己领导是什么德行,有必要的话可以跨级汇报。
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岗位,都有自己的游戏规则;不管暗也好,明也好,第一步,学会它。不过好多人还没有走到这一步就已经死了,那就是自以为是;第二步,才是在这个游戏里面把线头找出来,学会如何不去犯规,懂得如何在线球里面玩。
不要试图一上来就先去说服所有人之前的东西是垃圾,你的是最好的,记住存在即合理,先摸透它!
永远保持充分的好奇心和激情,无论是对工作还是生活,有着一辈子的益处。
13.产品从入门到专家一般的路线是:
先多去看成熟产品,着手分析和模仿;
从产品设计(原型)到交互到功能逻辑到跨业务模块到行业深度,由浅到深进行学习;
学会执行,先闭嘴让做什么做什么;
执行60分到120分;
获取信任;
逐步去运用学到的知识分析当前产品开始正式工作;
学无止境。
上述这些话,我想真的能吃透的话,对所有人的成长都应该是有无限的好处的。能听懂就听,听不懂再去别处看看。
四、总结
本篇文章我感觉从语言描述上也还算通俗,没怎么说专业化的东西。能说的不能说的基本都说了,能给各位成长途中带来真正的帮助就好。对于即将毕业或者刚毕业的你,这篇内容是适合你来看的,对于已经混迹职场几年的你,手下留情。
———— / END / ————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