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布谷听听(ID:iBookgood)
作者:布谷观察室
时间已经走到了2018年的尾声,各大平台纷纷出炉各种盘点,大多是站在教育行业、以教育从业者的视角来阐释这一年新政与关键词。
但是,别忘了,除了民众中少数教育从业者,我们更多人是孩子的父母,而那些政策的颁布,正是为了更好地落实在每一个家庭中,让每一位孩子因此受益。
这可能是今年第一篇,以父母视角来看待一年来改变我们生活的教育新政与关键词的文章了。
这一年,众多教育领域的热点引发了我们为人父母者的热议:
原先想让孩子走特长生升学的,现在走不通了;
原先上下课无法正点接送孩子,如今却可以弹性离校了;
原先期待学校能管管孩子无限制玩手机,如今却会因为孩子带手机上学,被叫家长。
与此同时,如 “丧偶式育儿”“家长群乱象”“课后三点半”……都引发了全民大热议。我们这个世界变化太快,很多意想不到的教育热点与难题都已出现,现在,是考验孩子与家长辨别、领悟能力的时候了。
用教育专家们的话来说:教育,是一道鉴定智慧的选择题,有时单选,有时多选,要看我们家长对孩子发展需求的正确领会。
热词1:起跑线
大事件
2018年4月4日,一部热映的印度电影《起跑线》,引起了很多中国家长的共鸣。该片讲述了一对中产阶级夫妇为让女儿去最好的学校上一年级,而绞尽脑汁择校的故事。这对开服装店的夫妇先在富人区买学区房,却因他们未受过良好教育在面试时被拒,之后托关系找熟人,甚至搬到穷人区,来骗取贫困户的入校名额。
5月,来自魔都上海某民办双语学校的一批幼升小简历,也引发网络围观。家长声称孩子两岁能和美国游客用英语聊戏剧,5岁能看懂基础微积分,6岁已会编写代码……这些牛娃引发了很多家长的焦虑——究竟要抢跑成啥样,孩子才算没输在起跑线?
同月,黄渤也通过在综艺节目《极限挑战》中的6个问题来向广大父母发问:除了累死在起跑线,我们还能给孩子什么?
启示:
有关“起跑线”的大讨论,其实是父母对孩子成长的焦虑的综合体现。作为父母,总想给孩子更好的,有位母亲言称,只要想到自媒体大咖说“父母是孩子的起跑线,更是孩子的天花板”,她就焦虑得睡不着觉,觉得自己不配当母亲。
家长焦虑的目标如今太单一,他们将所有的关注都放在成绩和上好学校上,忽略了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幸福的其他要素,比如,有好奇心、自我接纳,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身体等。
从脑科学角度讲,为什么2到12岁儿童的大脑会迅速发展?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只有孩子情绪良好,感受到自由、快乐、幸福时,大脑才会分泌大量的神经递质,后者会把分散的脑细胞联合在一起,使孩子有能力去尝试解决自己的难题与困境,变得灵活、机智、聪明。而孩子正面情绪的激发,又令他们树立了自尊,让他感觉 “我是有价值的”。唯有感受到这一点,孩子才踏上了成长路上真正的“起跑线”。
家长的焦虑也会传递给孩子,令他感觉压抑,那么,以上这些正面的发展,就不会发生,这才是“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在看待成绩与择校上,家长不妨格局开阔一点,眼光长远一点。
热词2:逐步取消特长生
大事件
2018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要逐步压缩特长生招生规模,直至2020年前取消各类特长生招生。
这一消息一出,正在大力督促孩子修习器乐、围棋、武术、航模、舞蹈的家长,纷纷对此大加吐槽。
启示:
早些年,国家出台政策允许特长生招生,原意是给部分有特长的学生提供升学选择、录取优惠,以促成其兴趣发展。
但如今,小升初特长生的招生都已被异化为“升学捷径”。为应付特长生招生考试,有的家长不管孩子有无兴趣,都把孩子送到培训班突击训练、考级、参加竞赛。长期机械化的练习,反而泯灭了孩子的兴趣,加重了孩子的身心负担,最后也并没有真正促进学生的特长发展。特长只是成为择校的手段,顺利升学后,孩子就把特长学习纷纷扔掉。
而今,新政策的出现,恰恰可以敦促我们做家长的关注孩子本身的志趣所在,消除特长学习功利化的一面,让真正发自肺腑的爱好,可以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精神享受,以促成其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发展。
热词3:禁手机进课堂
大事件
到2018年,很多城市的小学生,每周上网时间达到20小时以上,而农村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父母的监督,更容易玩网络游戏和手机成瘾。短视频爆发性发展开始后,用户的低龄化现象受到很多家长与老师的关注。大量的短视频用户都是6岁到12岁的小学生,其中女孩明显多于男孩。9岁女孩沉迷短视频的现象,一度成为热点话题。
2018年8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这一方案提出,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学校使用电子产品开展教学时长,每天累计不宜超过1小时,原则上孩子们必须完成纸质作业。
政策落地后,北京海淀区、西城区的多所中小学都禁止学生将手机带入课堂,但不少家长反映,学校老师布置的一些作业,仍然需要用手机等电子设备帮助完成。
启示: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越来越对网络世界形成依赖?除了平台的无孔不入外,也与如今的家长平时工作忙,对孩子的关心不够相关。未
成年的孩子在成长期有很多心理需求,如被倾听、被鼓励等。如果孩子在现实世界得不到这些心理满足,便会依赖网络世界中点赞与转发,误认为那样自己才成为耀眼的网红,可以满足其心理需求。
热词4:家长群乱象
大事件
本来,建立家长微信群,是为了方便家长和老师充分交流互动。但如今,家长群却成了家长们给老师“拍马屁”、在群里拉帮结派的阵地。
为了整治家长微信群乱象,全国各地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比如山东潍坊市就规定:老师不得在微信群中布置课后作业,不得公布成绩排名,不得就个别学生问题进行讨论。
对家长也有相应的要求:如果要向老师咨询,宜避开老师的休息时间;不得进行“拍马屁”式回复;不得在微信群中发布广告、拉票、求点赞等信息。
启示:
部分家长在与老师联络的微信群中,使劲儿给老师“拍马屁”。老师也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些家长的私欲,很多正直的教师,对家长阳奉阴违、溜须拍马的行为也是发自内心厌烦的,她会避免与这类家长私交过密,伤害教育的公平性原则,也会警惕被家长过分的需求所挟持。
所以,拍马行为对密切家长与老师的健康关系,有百害无一利。
热词5:“丧偶式”育儿
大事件
2018年,妈妈陪孩子写作业,被气到脑梗而进医院的新闻频繁出现,让我们不得不对家庭教育的分工引发深思。
“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的现象,让人们追问:既然辅导作业成为影响亲子关系的第一杀手,那么,爸爸们究竟去哪儿了?
为了促进夫妻一同承担孩子的教养责任,这一年,江苏教育厅甚至出台《江苏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草案)》,提请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要求父母一同承担孩子的家庭教育责任,避免丧偶式育儿。《草案》还提出,拟将每年5月15日所在的那一周,设为全省家庭教育宣传周。
启示:
男性理性、沉稳、善抓大方向的育儿原则,可以与女性细致、感性、贴近感十足的教育形成互补,因此,如果当爸爸的介入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往往比妈妈们更有效。
父亲对孩子教育的有效分摊,还可以降低妈妈的焦虑情绪,避免妈妈因为过分心累,在陪孩子写作业时控制不住地咆哮、怒吼,血压与肺活量双飙升。这也是优化家庭教育气氛的有效方式。
热词6:治理校园欺凌
大事件
近年来,频频爆出中小学校园的欺凌事件,包括给别人起侮辱性绰号,损害其他同学的财物,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侮辱其他同学的人格言论等等。
现在,治理中小学生校园欺凌终于有法可依了。2018年,天津市教委、贵州省教育厅、广东教育厅分别出台了加强中小学欺凌综合治理的方案,明确了什么样的行为属于欺凌,并对校园欺凌事件的处置主体和流程做了详细说明。规定学校要成立学生欺凌治理委员会、校园视频将接入公安监控……
学校对严重欺凌事件中的欺凌者,在进行批评的同时给予惩戒,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可以给予留学察看、勒令退学、开除学籍的处分。山东、海南、宁夏、陕西等省份也出台了相关政策。
启示:
治理欺凌需要学校、家庭与社会共同介入,而不是依靠家长与被欺凌孩子的个别力量。有法可依,是走出打击欺凌现象的第一步。孩子在学校遭遇欺凌,个性会变得退缩、内向、缺乏安全感,甚至出现“上学恐惧症”。
学校定期对学生进行学生欺凌防治专题教育,教会孩子们区分何为与伙伴之间的正常戏耍、打闹,何为网络上正常的玩笑,何为侮辱与欺凌,两者的界限在哪里,就可以把大部分欺凌现象消灭在萌芽状态……
学校对严重欺凌事件中的欺凌者,可以依法给予惩戒,这对欺凌者也是震慑,对被欺凌者,是重要的支持与安抚。家长学习相关政策,可以对这方面的法规了若指掌,也可以在关键时刻,对孩子予以支持。
热词7:弹性离校
大事件
在大部分小学,孩子15:30就放学了,而父母都是双职工,下午三四点钟很难接孩子放学,不少地方政府看到了家长的困难,在逐渐推行弹性离校制度。南京市和成都市已经全面试点校内托管、延迟放学,最晚的放学时间在下午6点。2018年9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也出台了新政策,要求市属所有小学都提供课后看管服务。
“校内托管班”明确要求在学生自愿前提下开展,学校会提供两种形式的看管服务:第一,提供体育、艺术、美育为主的兴趣小组或社团活动;第二,提供孩子的自习教室,由科任老师轮流辅导作业上的疑难,所有的服务都不收费。
启示:
政府出台的弹性离校制度,不仅是为我们家长提供了下午多安心工作2-3小时的便利,更是为校级特色课程的实施提供施展空间,为孩子的素质教育打好基础的关键所在。
课后的校内看管,不仅是为了填满孩子放学后的时间,更是找到一种充实、活跃的教育方案,来提升孩子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全面素质;它增加了老师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方便老师寻找到引导、教育孩子的方法。这一政策也让课后看管时间,从学习效率很低的“鸡肋时间”,转变成孩子们增长才干与自豪感的时间。
热词8:规范课外班
大事件
家有小学中高年级的孩子,父母一个人的工资,就要全部贡献给课外培训班。问题是,费了那么大的劲儿,花了那么多钱,大多数孩子的成绩提升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很多家长为此怨声载道。
为了规范校外培训,各地纷纷出台对补课的“限行令”。2018年12月,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就发布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中小学在职中小学教师不得参与校外培训机构教学;培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0︰30;培训机构不得一次性收取超过3个月的补课费……
种种迹象说明,现在的校外补课,增添了很多家庭的经济负担,还事倍功半没有收到好效果,令教育主管部门也看不下去了。出台的一系列整治措施,就是教育主管部门表达了期望将孩子校内学习与校外补习之间的关系,将学习“主食”与 “零食”之间关系理清楚的决心。
启示:
学校学习不抓紧,专门依赖课外培训,这就像正常三餐不吃,长期依赖宵夜和零食,一方面使孩子的思维一直处在满负荷运作的状态,没有放松与休息的时间,影响他对学校主课的消化与吸收,另一方面也大量积压孩子的睡眠时间。最重要的一点是,“宵夜和零食”说到底都是速成的“精加工食物”,“吃多了”也令孩子主动觅食、加工、消化、吸收的能力都下降。
因此,我们当父母的心中拥有这样的准绳——课内学习为主,课外补习为辅,这才是为孩子学习能力的持久发展考虑。
热词9:AI时代
大事件
在今年,还有一个词几乎引发了所有家长的恐慌,那就是AI。“AI时代来了,47%的工作即将消失……”“AI时代了,我们如何培养孩子?”马云更是在一次数据峰会上讲:“三十年后,孩子们找不到工作。”
种种焦虑不仅催生了朋友圈满屏的“AI时代来了”的恐慌,更催生了少儿STEAM课程及创客教育的风起云涌。央视主持人张泉灵说:“在十年之后,不会编程的孩子可能就像现在不会英语的孩子一样让人焦虑。”在这个年头,谁家的孩子没上过编程课,甚至都不好意思说“我们家孩子报了课外班”。
而教育部也没有闲着,2018年3月,教育部发布《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2018年工作要点》,指出将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深入普遍应用,探索信息技术在众创空间、跨学科学习(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教育教学新模式中的应用,逐步形成创新课程体系。
启示:
随着AI时代的到来,估计大家都会恐慌AI技术会不会就此取代人类。实际上,发展AI技术并不是要复制人的智能,而是要建立一个新的智能系统,这种系统不是要取代人类而是要让我们以一种新的方式变得更加智慧。这种方式是什么呢,马云同样给了我们他的答案:创造力!
写代码的确是在AI时代必不可缺的生存技能之一。但面对不可测的未来,我们可以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除了在课堂上培养,在家里我们能做的也有很多,比如永不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多问孩子几个为什么,时刻记得带着孩子去总结、复盘,等等。真正的教育永远在生活当中。
热词10:轻教育
大事件
小学生的家长们都有这样的印象:学校之外的教育,是孩子保持学业与综合素养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在,这部分教育不但越来越贵,而且品质也不见提高。这就像宜家与无印良品创办前,优质的家居、日用品根本就是奢侈品。
而昂贵的教育成本,导致不均衡的我国家庭教育支出水平存在较大的城乡和地区差异。据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去年调查显示,农村地区校外支出占比为16.6%,而城镇地区校外支出占比达42.2%。
以合适的性价比,实现优质教育产品的普及化,就像严选、宜家、无印良品所成就的创举,它实现经过精良筛选后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可以令大众都消费得起,其实好的教育不应该那么贵。
今年,站在“轻教育”风口上的企业,如基于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科技的在线教育公司未来之音提出的轻教育理念,已经得到爱奇艺、今日头条、喜马拉雅、十点课堂等知识服务平台的广泛应用、成为“2018年爱奇艺教育盛典”最受关注话题,像未来之音这样的在线轻教育品牌,已经成为越来越被公众所接受的教育服务新范式。
轻教育以出色的性价比,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公平化,同时减轻学生和家长的负担,让知识随时随地滋养孩子的心灵与生活。
启示:
如果和应试教育脱离太多,再好的素质教育对普通家庭来说,也是很大的负担与冒险。也就是说,轻教育之所以有广泛的人气,就因为它围绕普通家庭的常规教育基本面来服务,成就刚需。
最终提供广大中小学生急需的优质在线教育课程,让成千上万的家庭,免除出门上课的奔波劳累,就能完成孩子与家长两代人的充电与继续学习。
更多教育大事件:
● 2018年1月20日: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里程碑式政策文件《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发布。
● 2018年2月22日:
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
● 2018年5月2日: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
● 2018年5月22日:
我国第一个国家级课程教材研究专业机构正式成立。
● 2018年7月4日:
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
● 2018年7月24日: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发布了我国首份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
● 2018年9月26日:
首份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有温暖的家”居第一。
● 2018年11月14日:
教育部印发《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
● 2018年11月15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
美国在职本土老师名著精读直播课
1月5日开始直播:海明威的诺贝尔文学奖作品【老人与海】+【永别了武器】
蓝思级别700L ~ 900L,适合6年级以上学生。
北京每周六晚8:30
小班直播,师生讨论互动。扫码了解详情。著名的Jim老师主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