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已经连续有好几个朋友问我,该如何学习英文。这中间,有学生党,也有工作族。首先,要感谢大家的信任;再次,也想告诉大家,与你们一样,我自己也还行走在提升英文的道路上,英文绝非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只是,可能天生数理思维极其弱的我,对语言的兴趣,倒是浓厚得很,加上业余一直担任兼职英文老师之故,就确实有诸多感悟。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但是,正如我常对学生说的,“there is just no shortcut for us to learn English well but to repeat it over and over and over again”,学习英语就没有捷径可走,别无它法,唯一要做的就是重复与坚持。能把语言学好的人,都一定是有着囊萤映雪、愚公移山般精神的人,因为,学语言,从来都是一件滴水石穿、细水长流的事儿,急不来,不能停。
好了,若要我谈论如何学英文,说实话,我能洋洋洒洒写好几万字,也不成问题。但考虑到这一周实在累,不能熬夜,今天就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学不好英文的原因;第二,几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大家先来翻译两个句子:
1.您好,朱总理。我是一名来自BBC的记者。
2.我的红T恤掉色了。第一个句子,我想可能会有以下一些答案:
I am a reporter/journalist/correspondent from BBC.
这道题,是我2014年夏天学习口译时,篇章练习中碰到的一句话。因为我了解英语中这三个表示“记者”的单词之间的区别,所以,我当时的译文是“I am a correspondent from BBC”,因为“驻外记者”,用“correspondent”。但最标准地道的说法却是“I am a correspondent with BBC”。
当老师揭晓答案时,我们都感到意外,怎么能用“with”?这个词,可是最初学英语的时候,就学过的呀,它不是“和、跟、随、与”的意思么。查看牛津英汉辞典,发现“with”确实有“作为……成员”、“为……所雇用”之意。
如今,每天收听BBC或VOA英语新闻,第一句话就是 “I am a correspondent with BBC/VOA”。一个词儿,英文功夫高低,便见分晓。
这么简单的词,我们为什么不会用?因为,从一开始,我们就是这样背单词的。我们先读一遍“with”,接着再读一遍中文意思“和,跟,随”。“With”,我们口里念着;“和、跟、随”,我们再念。如此循环……
再来看第二句。这是我在教学生学英文动词时,经常会举的例子。很多学生,思考了好久,就是不知道“掉色、褪色”怎么说。当然,译法不止一种,但我的答案告诉你后,你肯定吓一跳。
The color of my red T-shirt has just run.
Unbelievable? 不信,你去翻看任何一本英汉词典。
这么简单的词,我们为什么不会用?原因如同“with”,因为,打第一次遇到这个词,我们就是这样记的:“run”,口里念着;“跑步”,再念。如此循环……
按照这样的学习方法,一天甚至能背下几百个单词。但第二天,你问自己昨天的单词,真正掌握了几个,能掌握十分之一,就很不错了。
这就犯了语言学习的大忌之一,贪多求快,不求甚解。语言学习,一定是“小而精而深”的,每一个单词,必须深挖下去,挖到“V”形的底部去,明白它真正的含义,你才可能真正会用。
语言,到最后,可不就是交流的嘛。那怎么才能掌握一个词的含义呢,抛开形形色色的单词书,买一本英汉大辞典,去查看它的英文解释。
当然,通过上面死背单词学习到的单词,不能说全然没用。通过这些单词,你可能不会拼写,不会发音,但却在阅读中能认出它,借助那份“似曾相识”的模糊记忆以及语境推断,你或许能够猜出它们的意思来,并顺利进行阅读。
我们学不好英语,第二个误区,就是忘了练耳。语言学家证明,打通“耳朵”,是语言学习的最有效方法,听比看,更为重要。
还以词汇学习为例,因为词汇是语言的基石。上面谈到,很多人只是死背单词,对词汇真正的含义并未深究,很多人,对单词的“发音”,也仅仅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状态,读得不正确或者干脆不会读。这样,学到的英语,就是哑巴英语。
英语词汇,其实,分为“消极词汇”和“积极词汇”两种。前者,正如上文所述,可以叫做“阅读词汇”,它是死的,还未激活的。你认识它或“半认识它”,能辅助你阅读, 换句话说,你只能“看懂”它,而不能“听懂它”、“用它说话”、“用它写作”。
“积极词汇”,也可以叫做“听力/口语词汇”,是一个已经激活了的词,是形(spelling)、音(prononciation)、义(meanings)三者打通了的词,是你已经对之产生了“条件反射”的词汇,你认识它,听得懂,并能在说话写作中自如运用。
什么是“条件反射”? 听到一个词,不停半秒即刻就能反应出它确切的形与对应的目标语言(义)。举例来说,“boy”、“book”、“water”等词,就是我们的“积极词汇”,相信所有学过英语的人,对它们都该已经了如指掌,运用它们游刃有余。
何为?这些词,我们见多了、听多了、写多了。它们的“形、音、义”的通道打通了。
形、音、义是一个单词不可分离的三部分,任何一个环节,都得真正学会了,这个单词才算是激活了,否则,你背的单词就还处于“阅读词汇”阶段,还未转化为“听力词汇”。而这正是我们学习英语的最大误区,所谓“哑巴英语”,原因就在于这么多年来,我们掌握的词汇,百分之九十都是消极的死的“阅读词汇”,而积极的活的“听力/口语词汇”库存太少。
怎么做呢?“小而精而深”、反复操练。
我学习口译的时候,每天6小时课程,学习词汇阶段,老师只让我们掌握10个单词,要求我们一遍一遍说、写,说到想吐,练到滚瓜烂熟,形成反射,对它们的熟悉程度达到“boy”、“book”、“water”这样。
而那段时间掌握的一百来个词,两年后的今天,我依然能够自由运用,原因无它,只在它们已经成为了我的“积极词汇”。
“髓鞘质”原理,相信有的朋友该是听说过。语言学家发现,人的大脑皮层有一层髓鞘质,它与我们的语言息息相关,它处于“睡眠”状态,要想接受一门新语言,我们就得反复去刺激它,让它苏醒过来。
这也就是为何我们需要一遍遍又一遍地通过朗读、听的方式刺激单词的生理原因之所在。
朋友们,检视你们已经背过的词汇吧。不要着急往前学了,停下来,看看自己的“积极词汇”有几个。而对于你绝大部分的“阅读词汇”,每天定量,10——20个,从头再来,去反复刺激它们,激活它们,让它们都达到了“boy”、“book”、“water”这样的纯熟程度。
唯有如此,你的语言,才终究活了起来。
其实,上文中,我已经谈到了最为重要的方法,通过用口读、用耳听,反复刺激,将“消极词汇”转化为“积极词汇”。
下面,再讲几种我自己经常用的方法。
1.SI学习法
“SI”,是Sight-Intepreting的英文简写,翻译成中文,就是“视译”。这种方法,在口译中经常用到,是口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其实,我并非英语科班出生,但对于这种方法的精妙,深为认同。
什么意思?也就是拿到一篇中文/英文材料后,大声地将它用英文/中文说出来。最好配上一只录音笔,录自己的译文,每视译完一遍,停下来,听自己的录音。
具体如何操作呢?
以新概念教材为例。学习新概念时,不看英文课文,先看文后的中文译文,快速默读一遍,找出不会翻译的地儿,通过查字典,弄懂英文表达,并将这些词大声朗读,直到真正掌握。做完这些工作后,开始第1遍练习。
在视译过程中,要严肃认真,保证所说的句子是语法正确、发音标准的,卡壳的地方,跳过去,以确保语流连贯顺畅。
第1遍录音结束后,仔细听自己的录音,记录不会翻的地方,然后再通过工具书,将这些“拦路虎”解决掉,然后,开始第2遍视译录音练习。结束后,再进行第1遍的工作。
一般来说,一段译文的视译练习,至少得来3遍。3遍后,再打开英文原文,边听自己的录音,边进行对照,找出自己与原文不同的地方,这些“不同点”就是你该仔细琢磨和认真学习的地方。
就好像文章开头提到的,“您好,朱总理。我是一名来自BBC的记者”,相信你的视译文,绝对达不到“I am a correspondent with BBC”这般地道标准。做个有心人,将自己误译或者不标准的地方,记下来,大声朗读刺激,直到滚瓜烂熟。如果你想纠正自己的发音,也可以将自己的录音与原本的音频进行对照,找出“差距”。
好了,与原文进行对比结束后,且已经保证自己前三遍视译中出错的地方已经“激活”后,再抛开原文,看着中文,进行第4遍视译录音。结束后,再重复第1遍的工作。
相信我,即使已经到了第4遍,且已经对照了原文,你视译练习中,仍旧还会遇到“拦路虎”。一般,对照原文后,至少还得再进行2遍视译。也就是说,一篇材料,我们至少得进行5遍视译录音练习。
当然,若是你的第5遍练习,仍然没有达到流利连贯的程度,那再练习10遍、100遍,也不为过。
练习材料,可以结合自身学习实际来挑选,比如工作族,若你从事IT,那就可以找IT方面的英文材料,从事建筑行业,就找建筑方面的材料,前提只有一个,你所找的中英文材料,要有标准的译文,最好还能有标准的音频,供你参考对照。
视译,是一项综合训练语言能力的方法,既能增加词汇,又能提高口语表达,还能提升翻译与写作能力。不妨一试。
2.跟读的方法
这种方法,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就是在等一段英文开始播放两三个词语后,自己开始跟读。
这是遵循模仿的原则来使用的方法,也是语言学习过程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跟读的方法有两种,一句一句跟读,直到整篇文章读完;另一种是跟着原声将整段或者整篇文章跟读下来。后一种方式,对整体文章的把握具有很好的效果。建议采用。
跟读的方法在前期过程中要反复使用。有些发音优美的文章值得反复跟读多遍,直到能够背诵为佳。
很多人都曾经或者正在将VOA作为自己的学习材料。因为我是将跟读练习用于学习VOA之中的。那对于新闻,到底如何学习,在这里,为了供大家参考,暂将详细学习步骤分享如下:
1.不看文本,听新闻第一遍。听完之后用2-3句话概括出新闻的大意,在纸上写下听懂的百分比。
2.不看文本,再听新闻第二遍。重复第一个步骤的内容,看看自己是否能听出更多的细节内容。(可以在纸上写出新闻的大意,有能力的朋友可以尝试用英文来概括大意)。
3.听新闻第三遍,并给自己提出几个问题(可以边听边做笔记)。以以前听过的一则新闻为例。
(1)俄罗斯人吸烟情况如何?
(2)新闻中提到了一位俄罗斯的什么官员?他对禁烟采取了什么态度?为此又做了哪些事情?
4.如果上面的问题都能回答出来,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一句一句地听,然后对照文本把每个句子里面的生单词都用波浪线划出来,模仿录音,大声朗读每个生单词至少5遍。
5.再以一分钟为单位,仔细听,确保每个句子,每个单词都能听懂。
6.试着自己对照文本,将新闻翻译出来。
7.再听细节,确保每个细节都能轻松地听出来。
8.跟读并且录音。
9.改写新闻(主要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检查自己是否真正的吃透了这则新闻;二是训练抓逻辑和总结概括的能力。最好能改写成为一个英文的版本,然后自己再反复练习,就当成是自己在播报这则新闻一样,可以反复录音。如果感觉比较困难的同学,可以先改写成中文的新闻,然后再翻译成英文。改写的新闻文风可以更加灵活,人称可以变化,逻辑顺序也可以与原来的新闻不一样,措辞可以更简单一些,但是一定要符合新闻播报的5w和1h 的原则。)。
10.将生单词整理在一个本子上,以5个为一组,当天晚上复习一次,每隔3天再复习一次。
我跟读VOA新闻已经有两年多了,一边跟读一边录音,然后对照纠音。刚开始,根本跟不上,训练3个多月后,就有了很大进步。
说实话,工作后,我也会偷懒,好久没有锻炼过,写完这篇文章,决定再次捡起来,否则,自己都做不到,就没法让别人信服了。
3.将英语“背景音乐化”
什么是背景音乐?背景音乐,就是那些很多时候你根本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但它们就像耳朵虫一样,回荡在你的耳边,它们时刻就在那里,你对它的旋律非常熟悉。
将英语“背景音乐化”是我自己coin的一个词儿,也就是,随时随地播放英语材料,在家里拖地板时啦,在地铁上啦,散步时啦,你不一定非得认真听并听懂什么意思,你播放着就好了。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为自己营造“语言环境”。我们不是都抱怨学习语言没有环境吗?自己创造啊。浸泡在英文中久了,你的语音语调就会慢慢标准起来。
就像好些人,学日语,就只是通过 看日剧。我以前学习日语时,班里一个男生发音非常地道,我们最初都以为他在日本生活过,问他,他说哪里呀,只是从小喜欢看日剧而已。
我自己喜欢美音,练习过一段时间的美式发音。听了1年多的《老友记》,那一年多,不管是在图书馆、在跑步还是在床上睡觉,耳机里放的都是《老友记》,以至于对每一句台词的语音语调都分外熟悉,不自觉就会模仿了说了。
上研究生时,我去一家英语培训机构应聘过兼职口语讲师,面试的老师和我用英文交流后,对我说,她非常喜欢我说英语的感觉,很舒服,像在美国生活过一般。
现在,每天一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点开英文材料,或者是BBC新闻,或是英文纪录片、或是英文电影,屋子里飘荡的都是英文,让自己置身于英文环境中,自己就去干别的了。
你在抱怨自己没时间学英文,发音不地道吗?其实,随时随地就能学呀。把你手机里的中文歌曲换成英文材料就好了!
当然,我自己学英文,还有很多方法,比如说阅读英文原版小说、找一个主题自己和自己对话、依葫芦画瓢练习写作、阅读字典学习动词等,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希望你也能找到属于你的方法,好好学习语言,毕竟,掌握了一门语言,就多了一个世界呢。
本文经授权转载,作者:温佛佳,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硕士毕业,兼职英语教师,业余翻译,钟爱文学,喜爱心理学。微信公众号:“温佛佳的小屋” 简书:温佛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