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的声音:华裔名校大学生怎么看“亚裔告哈佛案”

2018年12月23日 美国移民家园


爱是筷子夹起来送到孩子碗里的水煮鱼片,是车窗里念念不舍的双眼;爱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上名校是我们人生成功的必经之路,哈佛是神一样的存在。 我们承载了太多来自父母的爱和期望。爸爸妈妈,我们多想听到你们说,“孩子,我们爱你。在我们的心目中,你的优秀绝不限于一张录取通知书!”

正文共:8080字

预计阅读时间:21分钟

撰文:珠丽


(Background photo courtsey of Citizen59 | Flickr)


小时候,爸爸最喜欢跟我讲三国演义里夏侯惇吞眼珠的故事。传说,夏侯惇被曹操的将领偷袭,左眼被射中,疼痛不已匆忙拔箭之时,不小心把眼珠也拔了出来。见状,夏侯惇吼道:“父精母血,不可弃也!”而后便一口把眼珠吞进肚里,继续纵马杀敌。


直到今天,我想起这个故事,都会起一身鸡皮疙瘩。罗贯中的逻辑我还是不明白,但是夏侯惇爱戴父母的忠将形象我却无法忘怀。这难道不就是每一个华人父母心目中的理想儿女吗?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我们的父母时常跟我们唠叨,我们的一切都是他们给予的,我们之所以今天在美国都是因为他们的牺牲,而我们的成功便是对于他们唯一的报答。华人从不提“爱”这个字。爱是筷子夹起来送到孩子碗里的水煮鱼片,是车窗里念念不舍的双眼,却从不是挂在嘴边的词汇。


我们父母拿在手里吓唬孩子的衣架和逼着我们做的SAT练习题,他们亲手做的凉面和春卷,其实就是他们用英文表达不出来,中文思维中也不存在的爱。


我们华裔孩子中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的是,我们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盼是他们在异国他乡唯一的希望。我大多数的华裔同学朋友都说着结结巴巴的中文,而他们的父母都说着结结巴巴的英语。拧巴的交流中,父母和孩子之间只能有最直接的问答、最抽象的人生期盼。


美国倡导着自由平等的大环境里长大的孩子们用英文抱怨着父母的呆板和不近人情。而用成绩说话、历经了多次中国重大历史变故的父母们只好用中文向彼此诉说着无数的无奈。


所以,当我看到这么多华人父母义愤填膺地起诉哈佛的时候,我的心中是苦涩的。



支持诉讼哈佛的华裔父母大多都是从13亿人中厮杀出来的精英。尽管他们希望下一代过得比他们轻松,但是他们大多时候还是用曾经看待高考的眼光看待我们的升学之路。在他们看来,上名校是我们人生成功的必经之路;若我们没有进名校,我们就输在起跑线上了。


在这般的压力之下,当我们看到状况、背景、净分数没我们好的学生进了我们没挤进的名校,常常心生怨气。当Ed Blum的团队用他们的花言巧语跟我们说,华裔孩子不能进名校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的种族,我们便恼羞成怒。


我当然能理解哈佛等名校对于华人的意义。哈佛在华人心目中是神一般的存在。曾经,我妈妈也买过一本《哈佛女孩刘亦婷》,甚至也想过让我捏冰块、练毅力。曾经,还上着幼儿园的我,笑呵呵跟外婆说,“我要去上哈佛幼儿园”。


曾经风靡中国的《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


中华民族长久以来就是以读书为上,即便我们大多数人已经不是中国国籍,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科举文化也是我们永远无法摆脱的。但是,对于许多华人父母,难道不正是应试教育的短板促使他们离开了中国,让自己的孩子在美国接受多元化的教育吗?即便是在今天的中国,提倡的也是“德智体美,样样齐全”的教育。


哈佛等学校宣扬的是正是文理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其中,文理的英文“liberal”是“自由”的意思。这些学校希望创建一个自由的环境,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的发展路线。也许我们之中很多人口头上不愿承认我们对美国社会所提倡的”自由“的爱,但是我们都知道这所谓的“自由”也正是让我们之中许多人选择留在这个国家的原因。


身份,接纳和包容


如何从中国人的心态转换为美国华人?这样的疑问每一个移民心中都有。从一个自己民族占大多数的环境来到一个陌生的多元化社会生活,每一个移民的心态最初都是感伤的。但是为自己争夺权利的同时,必须意识到我们已经是这个新社会的一员,而且我们不仅仅是美国人,我们还是华裔美国人,有色人种,少数人种。


我也是直到最近才接受了我的多重身份。曾经,我从不请朋友到家里来玩,就是因为羞于我的父母不会说英语,家里从来没有美国小孩喜欢的零食。曾经,我只穿flannel, Bean boots, Vineyard Vines,就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像一个“basic New England girl ” 。


刚来美国的几年,我是极度自卑的。我留长了我的头发,剪了我刘海,扔掉了我的运动鞋......(但是这两年运动鞋又开始流行了......现在有点后悔没把鞋子留下来)。


不能接受自己的肤色、文化、父母、母语,不能接受自己,那才叫自恨。


是啊,这整个哈佛案的根源也是因为我们想被美国社会接纳。我们太清楚美国(白人)主流社会对于华人的扭曲看法,觉得我们都是一群只会死读书的呆子。但是,这些问题并不是一个案子就可以解决的。法庭上的斗争是无法解决歧视和错误思想的。这些问题需要长久的教育和社会各个种族文化背景的人士合作,一起面对,一起抗争。



2018年10月14日 哈佛学生(亚裔学生主导)组织的“Defend Diversity(保卫多元化)”游行(Courtsey of Alex Zhang and #DefendDiversity Rally Organizers)


Ed Blum不断提到这个案子是受到了黑人民权运动争权启发,但是这样的说法简直就是在喂人毒药,然后骗人说是鸡汤。


首先,平权政策是60年代黑人民权运动直接的遗产之一。自由精英主义笃信每个人都可以完全靠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就如奥巴马总统所讽刺,“Pull yourself up by your own bootstraps, even if you don't have boots. You are on your own.” 你如何让150年以前还是奴隶的人们,突然间在自由资本主义里和很多代以前可能就是中产的白人一起“公平”竞争?


几个世纪的苦楚不是一两代人就可以冲刷的。美国废除种族隔离的民权法(Civil Rights Act)是在1965年才通过。在那之前,黑人和白人都不能坐在一个车厢里。(假如没有民权法,华人会坐在哪里?毕竟很多隔离的提示牌写的不是“no blacks”(不许黑人进入),而是“whites only”(只限白人)。)


“Jim Crow”(种族隔离的吉姆·克劳法)时期的告示牌。 (Coursey of Vision Chases on YouTube)


美国的平权政策并非中国所使用的“给少数民族人士加分”政策。很多诉讼哈佛的支持者申明他们不反对平权,只是反对“考虑种族因素”政策。但是平权就是“考虑种族因素”的政策。


从最初仅为了纠正历史错误,到了今天平权政策演变成为高校增加多元化的政策:容许在招生考虑过程中,高等院校可以把种族作为非常多因素中的一个,但绝不能是决定性因素。


美国废除奴隶制之后,虽然美国宪法规定公立学校不可以有任何不平等或者歧视,但是因为最高法院Plessy v. Ferguson(1896年普莱西诉弗格森案)宣布学校可以“分开但是平等”(separate but equal),所以公立学校才得以拿着政府的税收(白人和黑人所缴纳的税收)“合法”钻系统的空子实行种族隔离(segregation)。但是分开的教学从未平等过。


因为系统的各种限制而出现的长期黑人白人收入不平等,白人社区的学校永远都得到更多的资源,更好的老师。这些道理华人移民都知道,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永远都选择搬到资源更多,白人占多数的学区。


今天的美国,现实上大多数的公立学校依旧是隔离的。我读的公立高中只有1%的黑人学生(20%多的亚裔,剩下全是白人)。


离我只有30分钟车程的城市内高中,数据就全反过来了。这样的数据也许因为我们住在美国社会中久了,都不觉得奇怪,甚至很多华人还会以这样的数据为荣。但是,面对如此的不公和明显的社会差异,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不应该觉得正常。

解读哈佛的录取政策


这也是为什么哈佛实行综合招生政策。所谓的”人格评分”是不存在的,完全是扭曲事实的谎言。哈佛使用的个人综合评算与个人性格无关,而是用来综合衡量申请学生的情况:作文,面试,家庭背景,成长的社区,曾就读学校都算在这个综合评算之中。


这些信息并不是用来“补贴”学生的成绩缺陷,而是用来帮助招生办更好地了解每一个学生——为了能让招生办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做出完整的判断,学生的一切成就和必要的背景信息必须同时被呈现。


人言可畏,当听到“哈佛给亚裔人格评低分”时,我们都可以理解很多亚裔学生和家长的愤恨——我们都知道,亚裔在美国社会常常被脸谱化为呆板的形象。但是,哈佛从未故意给亚裔学生的性格打低分。诉讼方使用关于亚裔学生的数据非常误导人,因为他们没有使用完整的数据,而是专门挑出一小部分数据,指出这些亚裔学生的综合评分很低,并且故意不提及为什么这些学生的综合评分低的原因(父母职业,这些学生选择的主修方向,职业打算等等)。


更重要的是,当数据被完整地衡量的时候,亚裔学生的平均综合评分和其他族裔学生的平均分数没有任何明显差别。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和不足,人格是永远不可能被数据化的。哈佛之所以使用综合评判,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的故事在申请过程中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招生办想看到的不仅仅是一组组的数据,而是一个个生动的人。


华裔甚至应该更坚定地支持哈佛的招生政策: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政策,我们每一个人才能被完整地看待,让别人知道我们不是只会读书的纸片人,而是有血有肉有故事的个体。


精英学校本身就是象牙塔塔尖上的避雷针。美国只有10%的学生是私立K-12(幼儿园到12年级)学校毕业,但是在哈佛37%的学生都是来自私立高中。这个数据比起别的学校还算是好的,我当初申请的几所精英文理学校一半的学生都是来自私立高中。


很多学校表面上提倡着多样化,接纳社会各种背景人士,但是其实不过是利用我们华人学生,黑人学生,西裔学生等少数人种的面孔做招生办传单。


“Defend Diversity”游行人群中多样化的面孔。(Courtsey of Alex Zhang and #DefendDiversity Rally Organizers)


在缺乏多样化的环境里,即便是来自中产、上中产家庭的华人孩子心态也是容易被扭曲的。身边的朋友可能全家都是博士、全家都是律师,你住的宿舍楼就是以你朋友的舅舅命名的。


是的,人以群分,优秀的人就是抱团。但是华人要意识到我们永远不会是美国白人精英社会的一份子,再抱着白人大腿也没用。


哈佛,哥伦比亚等学校当然是精英的摇篮。但是,华人必须意识到这些学校之所以今天愿意放弃他们曾经只接受“白,富,男”的政策,完全是因为几个世纪以来少数人中以黑人为领袖的不断努力。


哈佛直到1977才开始招收女学生,哥伦比亚还要等到1982年。哥伦比亚最大的图书馆Butler Library的冠名者,Nicholas Murray Butler(哥伦比亚在二战时期的校长)曾是法西斯独裁者墨索里尼的公开支持者。在他当校长期间,哥伦比亚曾实行过非常严格的犹太人招生限额。


很多支持诉讼告哈佛的人声称他们从犹太人和高校的斗争中受到了启发。这种思想是完全错误的,甚至带有反犹情节,因为如今华裔在高校的状况和当年的犹太人在高校的情况简直天差地别。二战时期大多美国高校都对犹太人实行非常严格的招生数量限制。


但是,在2007年和2014年间,亚裔在美国的人口每年增加了3.4%。同一时段,哈佛的亚裔注册率增加了27%。


今天,哈佛23%的学生是亚裔。非常明显,我们是当今招生政策的收益者。建议每一个声称哈佛等高校对亚裔有限制的人到这些高校的图书馆门口站立五分钟,数一数是看到的白人(2010年人口普查显示白人占美国人口的76.6%)、亚裔(6%)多,还是黑人(13.4%)或者西裔(18.1%)学生多。


直到今天,这些高校依旧充斥着问题。就在两周前,哥伦比亚大学一个二年级白人学生(一个从八年级就开始出版天体物理理论的天才),凌晨四点在图书馆的门口对着一群女学生(多是黑人女学生)大喊,“现代社会就是白人男人创造的!我爱白人!我爱白人男人!” 在他喊叫之前,他还伸手去抓弄、骚扰那些女学生。虽然他可能为人类的宇宙观做了很多贡献,但是在人世间他却只能给别人带来伤害和痛苦。这样的天才,可能还是活在天上为人类做的贡献更多。


事件发生之后,哥伦比亚很多学生和教授开始抗议哥伦比亚已经受争议很久了的本科必修课(Core Curriculum)。


哥伦比亚要求本科学生读许多古希腊、古罗马、西欧启蒙运动等时期的哲学巨作,而有色人种、女作家的思想产物在Core Curriculum里几乎无迹可寻。因此,多元化的美国社会必须受到多元化的教育。


怎样做才是爱惜自己?


自爱的华人会意识到,任何支持文化、种族多样化的运动的和政策都是和我们在美国的政治地位直接相连的,因为我们就是有色人种。


我衷心希望华人不要因为住在白人居多的社区,在只有白人和亚裔同事的公司上班,不和除白人外的种族打交道,就觉得美国社会会把我们看成“荣誉白人”。


自爱的华人会知道,没有黑人平权运动的斗争,我们中很多人完全就来不了美国。华人必须意识到,我们现在诉讼高校歧视我们,不仅完全忽视了我们曾经通过黑人平权运动获得的一切,而且也忽视了我们在美国黑白社会中作为中间人的特权。


我们依旧可以享受各种diversity & inclusion programs(多元化与包容)政策,但是又不需要遭受系统中对于黑人和其他种族的歧视。这样的所作所为,好像就是把所谓的“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忘得一干二净。


自爱的华人会明白,这一切社会上的不公都是历史罪恶的产物。也许华人可以说“我们又没有参与奴隶制”,但是我们的所作所为,每一件事情都对社会中的每一员有直接影响,而支持种族公正是每一个少数族裔成员的责任。


我们不应该虚伪,一边享受着黑人民权运动遗留下来的福利,一遍又潜意识上、行为上歧视黑人。


假如你真的觉得黑人、西裔人低我们一等,请现在就把你孩子的playlist上每一首Beyoncé, Kendrick Lamar等黑人歌手的歌删掉,叫他们再也不要去Chipotle(虽然Chipotle也不是正宗的墨西哥菜)。


既然文化可以交流、可以彼此欣赏,人为什么不可以?也许陌生人之中的一时排斥和不知所措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些想法都应该自我有意识地主动去调整。


从我的角度来看(我有幸就读于一所非哈佛的“精英”学校),我每天走到哪里都是抱着膜拜的心态。完全不是为我的院校所代表的“荣华富贵”和“光荣历史”而引以为豪,而是从心底觉得“为什么我身边的每一个人都这么优秀?!” 在这样的校园内,成绩好完全没有什么好炫耀的。


我身边的朋友们几乎每一个人都有好多个社团和社团领导职位,学期中的实习(有时候还是好几个实习再加打工),额外的爱好(舞蹈队,音乐,体育,编剧等等)。大多数人还有自己的政治热情,业余时间还会参加各种义工活动。这一切之后,考试前后,我们还会在图书馆学习到天明。


哥伦比亚大学秋季学生活动(Student Activity Fair)场面。(作者摄)


也许,事实就是,你的孩子没有进到申请录取率只有4.7%的哈佛,是因为优秀的人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


自爱的华人不会把生活全部希望放在一纸录取通知书上。我希望,华人父母不要去仇恨被拒绝自己孩子院校录取的学生,而是告知孩子,“这就是现实,但是你不该气馁,而是应该高兴你有幸和这么多人才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作为你的家长,我们永远爱你。在我们的心目中,你的优秀不只限于一张录取通知书。”


自爱的华人会想办法,和同在社会中挣扎的人群携手并肩,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很快,我们就会意识到“进不进得了哈佛”这种问题,面对美国社会中种种矛盾冲突、差异不公,简直完全不算一件事情。华人作为一个群体,面对的问题太多了:不同代移民之间的收入差异,历史源留下来的政治冲突,甚至还有华人父母从不过问的孩子心理健康问题......


比起打着种族口号去诉讼哈佛,我们难道不应该先解决社区内最棘手的问题解决吗?



1982年,华裔青年陈果仁(Vincent Chin)在底特律被两人白人男子打死。罪犯虽认罪,却被法官轻判。之后,全美亚裔团结起来一起抗议。


陈果仁事件大大改观了人们对于‘仇恨犯罪’(hate crimes)的看法,引起了美国全面的泛亚裔(Pan-Asian)运动,来自不同国家的亚裔移民,首次联合起来推动亚裔权益,第一次促使各个不同亚裔社区形成一致的声音,在争取美国亚裔(Asian American)独特的身份认同和公正待遇的过程中有着不凡的意义(Courtesy of Corky Lee)





美国移民干货精选

美参议院通过临时决议,EB-5或将延期至2月8日

赴美签证审查越来越严,这些“潜规则”你都知道吗?

我的美国生活-美国学校入学手续,原来如此简单


30秒即可了解全新美国移民评估自测!

本文授权转自美国华人,作者珠丽  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诚意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

如果您对移民、留学、资产配置感兴趣,可在公众号后台或文末留言,直接回复“意向国+称呼+电话”,将由专业人员为您服务!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更多热门国家移民资讯

 综合资讯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新西兰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看看你最适合移民哪个国家!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