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孟案之后:中方拘捕第三名加拿大人,加拿大克制回应

2018年12月21日 北美报告



北美报告(微信ID:canadanews)编辑


编者按:任何一种涉及政治形态的话题,都是不容易得出客观结论的。仅希望国与国之间能以礼相待、合作共赢。我尊重你的价值观,你尊重我的哲学路。


自加拿大拘捕中国公民、华为公司CFO孟晚舟以来,加中两国关系跌落至历史最低点。之后,中方拘押了两名被控“危害中国国家安全”的加拿大人;加拿大BC省贸易团取消访华行程;又传中方再次拘捕第三名加拿大公民,不过此次为常规案件;而加拿大旅游部长也决定不出席预定在北京举行的中加旅游年闭幕典礼,等等。


观察家们普遍认为,如果加中之间你来我往的这种“敌意”继续延展,政治外交陷入僵局,那么加中两国的经贸关系也将进入相当长的一段冰封阶段。


仅就经贸而言,中加两方既是消费者,又互为供应商,双方顺差逆差都是变量,加国对华出口处于上升通道,前景看好。作为加拿大拓展亚洲市场、从全面依赖对美出口逐渐转向贸易多元化最重要的市场和基石的中国,对加拿大出口转型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这也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加拿大联邦政府一直努力的目标和国家战略。不同执政理念和不同任期的加拿大领导人,在与中国的高层互访和各领域合作中,尽管彼此关系时有波折,但这一大方向未有根本变动。


那么,孟案于加国对华经贸会有什么影响?或者说,加拿大的工商各业是不是因为出口量少而无关紧要,不必在乎中国官方所警告的严重后果?



据《多伦多星报》报道,加拿大Western大学商学院教授暨《供应链管理》杂志执行主编Fraser Johnson 对此有不同看法。他认为,实际上,孟案是加国工商界面临的一个很大挑战,“加国企业真的会很难,从手机、汽车到穿的牛仔裤,差不多所有的商品都离不开中国供应的配件和劳动力。”


他不仅举出一些事实和数据来解释为什么加中之间彼此关联的商业纽带并不容易脱钩,而且认为,如果双方全面爆发贸易战,加方的损失会更大。


Johnson说,中国和它的小邻邦如缅甸、越南等,占了世界制造业的大约一半。这使得加拿大的公司很难弃此而另求他处。不管是成品还是组装,都不行。他说:“从高科技产品电子通讯与航空航天,到传统制造业(如汽车生产等),都会受到影响。而零售业与消费品巨头,如沃尔玛与劳勃劳斯水产品超市(Loblaws),也一样深受其害。如果与中国的争端持续一两个月,加拿大的公司就会去寻找其他供应商,但这并不容易,特别是小微企业。”


Johnson表示,像通用和苹果这样的大公司,拥有更多资源和购买力,他们有选择,也有等待关系转好的实力。而小企业却只能面临艰难时世,拖的时间越长,这些中小企业就越难。这位教授最近研究的一个案例为他的上述论断做了证实:一家靠近安省伦敦的公司,不得不中断与中国供应商的合作,而回到从前的合作公司,后者的供货价格是中国公司的九倍。



至于加拿大西部的木业,情况更是不妙。ERA林产品研究所管理总监Kevin Mason说,中国是加拿大第二大的软木客户,大约20%至30%的加拿大软木出口到中国。在BC省的Gibson,失去大笔中国生意的林业公司,日子肯定不好过。他们可以替代的选择只能是南面的邻居美国,然而,加美软木纠纷使得这种替代十分不乐观。


长达两三个世纪的木材贸易摩擦,让加拿大明白,靠美国消化多余木产品的可能性很渺茫,价格也会被压得很低,过高的关税使加国软木出口获利甚薄。今年加州大火,美国总统特朗普就曾放话,称美国不应再从加拿大进口软木,因为导致加州大火的美国软木显然已经过剩。


此外,中国纸业还是加拿大木浆的全球最大买家,这是一个拥有十几亿人的纸类消费市场,其最大纸产品是餐巾纸。如果两国贸易摩擦,加拿大的纸浆出口受限,中国纸产品公司就只能使用争端之前的库存来应对生产。不过,中国在国际市场上找到木浆替代进口国并不难。


有鉴于此,Kevin预测中国对加拿大的贸易报复不会持续太长,估计会在六个月内结束,因为这是两败俱伤。无独有偶,Johnson也对目前的加中争端表示乐观,他认为情况不会变得不可控。“我不敢想象失控的结果,双方有太多共同利益,我不认为任何一方会想要损害这种合作关系。”



观察家们注意到,上周五(12月14日),中国驻加拿大大使卢沙野在渥太华Carleton大学演讲时,对加中关系发出一个很明确的和解声音。他称加拿大有望参与中国“一带一路”的国际基建项目。他说,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虽然达成加中自贸协议正面临新的障碍,但中加双方可以加强政策合作,促进彼此的贸易和投资。


他还寄望中加加强民间合作,促进两国人民的互相理解和信任。媒体称这一态度比之前他在《环球邮报》上发表的署名文章要正面积极得多。在那篇文章里,他称孟案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而加拿大完全是在帮助美国对中国公司和个人进行政治迫害。


据加通社报道,加拿大的一些商界领袖认为,加拿大本可以找到某种方法,回避美加引渡协议下要对美国承诺的合作义务,从而避免加拿大陷入加美之间的政治纠纷。


这种想法被加拿大外长克里斯蒂娅·弗里兰(Chrystia Freeland)予以否定。她在周一对加通社记者说:图省事、走捷径(cutting corners)的做法不是加拿大的选项。这种策略会破坏加拿大的法治准则和核心价值观。


弗里兰亦承认,与中方的外交沟通一直在进行,而且效果还不错。加拿大外交部领事事务局退休总裁Gar Pardy称,这次被中国拘押的两位加国公民得到加国领事保护接入的速度算是相当快的了,这也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我们还看到,迄今为止,加拿大政府对中方的愤怒及拘押加拿大人的回应,表现十分克制,没有言词上的激烈对抗。这是两国在创伤后逐渐修复,并最终回到正常而互为需要的经贸伙伴关系上来的希望。


目前,正处于保释状态的孟晚舟将会在明年2月重回法庭接受引渡聆讯。法律界人士普遍预测,引渡诉讼会旷日持久,而加拿大的司法部在检方胜诉后,仍拥有最终决定权。


孟案至今热点事件时间线

  • 12月1日,华为财务总监(CFO)、华为总裁任正非的女儿孟晚舟在温哥华转机时,因“unspecified charges”(不详指控)被加拿大应美国要求而拘捕,面临引渡美国的命运。孟晚舟案,让中美贸易紧张关系再次绷紧,引发全球市场激烈震荡。


  • 12月6日,加拿大总理特鲁多首次就孟案发表讲话,称加国政府未参与抓捕行动,只是在行动前几天获知信息。在保释听证会上,孟被抓捕的原因开始为外界所知。据路透社的报道称,孟被指控参与使用跨国银行系统,避开美国对伊朗的制裁,美国自2016年开始调查此案。


  • 12月7日,保释聆讯庭披露孟被指控向多个金融机构做不实陈述,华为以天通公司(SkyCom)之名向伊朗出售产品,违反了美国对伊制裁。孟被指控欺骗银行,称天通与华为是分开的公司,而实际天通就是华为的子公司。如果孟的指控坐实,她将面临最高入狱30年的刑罚。


  • 12月8日,中国外交部相继对加拿大和美国发出强烈谴责,称对孟的抓捕形同绑架,如果不马上释放,加国将承受严重后果。孟的被捕直接影响加中关系,BC贸易团的访华行程当即取消。


  • 12月11日,国际危机组织顾问、前加拿大外交官康明凯(Michael Korvig)在北京被中国国安部门以危害国家安全罪拘押收捕。


  • 同日,孟以1000万保释金和16项条件保释回家。


  • 同日,美国总统特朗普接受路透社采访时称,如果对美国国家利益和美中达成贸易协议有利,他会考虑干预孟案。(“If I think it’s good for the country, if I think it’s good for what will be certainly the largest trade deal ever made – which is a very important thing – what’s good for national security – I would certainly intervene if I thought it was necessary.”) 对此,加拿大外长弗里兰回应称,加拿大将坚守司法原则,不接受政治干预。司法部也表态称,孟案不能成为交易工具。


  • 12月13日,孟保释次日,康明凯被捕两日,第二个加拿大人迈克尔·斯帕弗(Michael Spavor)在中国丹东被捕, 罪名同样是危害中国国家安全。


  • 同日,中国驻加拿大大使卢沙野在加《环球邮报》上发表署名文章,题为《我们不希望看到加拿大走上背离公平正义的道路》,为孟晚舟案定性:“这起事件不是简单的司法案件,而是有预谋的政治行动,是美国动用国家权力对一家中国高科技企业的政治追杀。”文章称,“五眼联盟”国家一口咬定华为威胁了其国家安全,却从未拿出任何证据,仅凭其所谓的“推测”而定罪。归根结底,“他们是担心中国发展太快,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科技上要超过西方国家了,才用‘国家安全’的幌子打压中国企业,阻碍中国发展。”


  • 12月14日,加美“2+2会谈”(两国外交部长与国防部长会晤),讨论了孟案与中国拘押两名加拿大人的事件。美国国务卿蓬佩奥称,中国对加拿大人的拘押是非法和不可接受的,应予释放。


  • 同日,中国驻加拿大大使卢沙野在渥太华Carleton大学发表演讲,称加拿大仍有望参与中国“一带一路”的国际基建项目。这一表态被加方视作和解信号。


  • 12月15日,加拿大驻华大使麦考廉(John McCallum)见了在中国被捕的康明凯。


  • 12月16日,麦凯廉见了在中国被捕的斯帕弗。


  • 目前,孟案预定于2019年2月6日出庭引渡聆讯(前提是美国向加拿大发出引渡请求)。如果检方胜诉,加拿大司法部长Jody Wilson-Raybould 仍拥有行政权,最终决定是否批准引渡。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作者:四如

来源:她乡华闻

平台:北美报告

微信ID:Canadanews

最近读者都爱

看这些文章哦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頻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