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宝宝为什么不肯睡?一觉到亮就是睡眠好?看了你就懂了!

2015年04月08日 澳洲生活管家


你家宝宝为什么不肯睡?一觉到亮就是睡眠好?看了你就懂了!

本图文收集整理于网络

微信ID:ozhelper


来源:亲子派

通常来说,夜里不醒不闹,能睡整夜觉的宝宝都可以称作“天使宝宝”,然而但凡亲自带过孩子的妈妈,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两岁前你别想睡囫囵觉。

Go姐M家的宝宝四个月前整夜不醒,Go姐M当时偷着乐,以为天使宝宝降生在自己家了,四个月后休完产假上班,天使宝宝突然变身小恶魔,晚上醒来N次要奶吃,吃不上就嚎啕大哭,让Go姐几近崩溃。在纠结中,Go姐无意中看到了《西尔斯亲密育儿百科》这本书,其中对婴儿睡眠的解读让Go姐恍然大悟:原来并非宝宝性情大变,而是妈妈上班后宝宝白天见不到妈妈,晚上才加倍地索要白天欠缺的母乳、安全感和母爱。

这次经历让Go姐不得不对西尔斯的亲密育儿理念刮目相看。Go姐相信还有不少妈妈在为宝宝夜醒问题抓狂,本着好处共享的精神,Go姐特将西尔斯解读婴儿睡眠的理念与各位妈妈分享如下,希望能帮到你们。

首先让我们拎出坊间流传的一些与西尔斯理念相违背的哄睡法则:

* 宝宝一觉睡到天亮才叫睡得好;

* 母亲用爱抚手段辅助宝宝入睡会养成不良习惯,应该培养宝宝自己入睡;

* 所谓的哭声睡眠法,机械地训练宝宝,让他哭5分钟、10分钟、15分钟……直到不哭;

* 宝宝应该从小在一间屋子里单独睡眠;

* 从4个月开始应停止夜间哺乳。

对于这种在西方盛行了100多年的婴儿睡眠训练法,西尔斯医生在《亲密育儿百科》里进行了激烈批评,将其称之为“比我们培训宠物还缺少人性的训练法”。其造成的后果就是大批婴儿和成年人患上睡眠失调症,在美国,几乎所有的大城市都有睡眠调整中心,来治疗这些无情训练法遗留下来的问题。

所以,与之对应的符合西尔斯理念的睡眠法则是:

1. 医学上对婴儿睡整夜觉的定义是连续睡眠5个小时,而不是通常人们认为的8小时以上。

2. 婴儿的睡眠迥异于成年人,熟睡程度较成年人轻,醒来后,需要父母的辅助才能重返梦乡。

3. 轻度睡眠有利于婴儿大脑发育。

4. 婴儿需要在母亲的怀抱入睡,藉此获得安全感,这不是必须更改的坏毛病,而是自然正常的需要。

5. 每个宝宝都是不同的,宝宝夜醒是因为他们自己的个性脾气,而不是因为你的育儿能力。

6. 婴儿从出生到3岁,需要的不是什么独立性,而是最大程度上满足对父母的依恋。对父母的依恋感得到充分的满足、安全感建立得好的孩子,会自动脱离父母,走向独立。

如果妈妈们对以上任何一种观点都不能完全认同,继续往下看,也许能帮助您判断出哪些做法、坚持到什么程度才是适合你家宝宝的睡眠大法。

再来看看不同阶段婴儿夜醒的原因,对症下药:

婴儿出生后头几个月里,由于生长迅猛,兼之胃口小,消化快,夜里起码要起来一次吃奶。很早的一项研究表明,即使10个月大的婴儿,对于母乳的汲取也有25%是在夜间。如果早在4个月就断掉夜间的哺乳,无异于掐断了宝宝1/4养分的来源。4个月并非是添加辅食的一刀切时间,美国儿科学会在1997年更新了他们的立场,将辅食添加的推荐月份从4个月更改为6个月,并且明确阐明,纯母乳喂养的婴儿在6个月之前无需进食添加物(包括果汁),因为辅食的营养不如母乳的营养全面。而且,睡前给宝宝多吃辅食并不能有效延长他的睡眠时间,吃多了消化不良反而会让他撑得睡不着。

6个月以上的婴儿夜间醒来的原因则可能更复杂一些,比如出牙的不适,由于白天可玩儿的东西多,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到夜间才会频繁醒来吃母乳。

其他导致婴儿夜间频繁苏醒的原因包括尿片过湿,感觉要撒尿,睡衣不舒服,衣着、被褥或室温过热,吃得过饱或饥饿感,生病的不适等等。稍大一些的孩子夜间频繁醒来的原因有时与白天的活动有关,有时与情感方面的波动有关,总之,孩子夜里醒来的原因多种多样,需要父母细心观察,找出缘由,对症下药。

还有些孩子到晚上不愿意睡觉,或者夜间睡不安稳,是因为白天与父母相处的时间过短,他要利用晚上来弥补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需要。

总之,一个小孩子如何睡觉,与这个孩子本身的脾气性格有很大关联。有些孩子几个月大就能基本上安睡一夜,但大多数孩子要到两岁半甚至三岁才睡整夜觉。所以孩子夜里醒来,并不意味着做父母的失败。更不能使用任何硬性手段,强迫孩子入睡。

既然如此,现在来看看一觉睡到大天亮到底有多大的可能和必要吧!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每个人一夜的睡眠都是在入睡、熟睡(深度睡眠)、浅睡(REM睡眠)之间循环往复,总要醒几次。只是成年人能够自主入睡、能够自我调整再次入睡,婴儿却不能够,他们需要父母的辅助。婴儿和成人的睡眠差异中有两点值得注意:

1. 成年人入睡快,能够马上进入深睡状态;婴儿则入睡慢,需要在父母的辅助下,经由20分钟左右的浅睡状态而后进入熟睡阶段。相信大多数父母都有这样的经验:宝宝看似睡着了,但是一放下来就会苏醒大哭。这是因为他还没有进入深度睡眠,还需要更多的哺乳、安抚、拍哄、轻摇等等。

2. 婴儿的睡眠周期较成年人短,熟睡程度亦较成年人轻,醒来后,还是需要父母的辅助才能重返梦乡。——这其实是他们的一种生存本能,便于一旦发生意外或感到不适,能够马上醒来向父母发出信号。

而且你知道吗?轻度睡眠也有利于婴儿大脑发育。

因为浅层睡眠时仍然可以进行思维活动,在浅层睡眠时做梦,可以为宝宝的大脑发育提供影像,这种内在的刺激促进了大脑的发育。随着宝宝的成长,沉睡时间会越来越长,浅层睡眠会减少,易醒期也随之减少。

所以,睡得好有时候是天生的,有时候是后天培养的,但不是强迫出来的。宝宝在妈妈肚子里安睡了9个月,并非出生后就可以马上脱离母体单独行动,他们同样需要母亲的怀抱,藉此获得安全感。有些小宝宝在出生后头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都更乐意在父母怀抱里睡觉,这不是什么必须更改的坏毛病,而是自然正常的需要。

另外你知道吗?其实,医学上对婴儿睡整夜觉的定义是连续睡眠5个小时,而不是通常人们认为的8个小时以上。

掌握了科学知识,相信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有的宝宝走哪睡哪,有的宝宝却离开妈妈就哭吧?强行训练宝宝单独入睡并不是适合所有宝宝的方法,对于高需求宝宝来说,甚至还是根本就无法实现的。

对于得不到父母的安抚就无法入睡、大哭不已的宝宝,父母不理睬宝宝渴求爱抚的信号,让宝宝在那里哭啊哭的直接后果是:

一、给宝宝幼小的心灵留下重重的创伤:我是孤独的,爸爸妈妈是不爱我的,我呼唤他们,他们不理我。好吧,我哭也没有用,反正你们不来,我不哭了,我累了,我睡了,但是我悲伤,我愤怒,我不喜欢睡觉,我也不喜欢这个世界!

二、当父母变得冷淡漠然,对孩子的需求不再敏感,不再细心地观察孩子哭闹的具体原因,很容易忽略孩子因为生病或其他不适而发出的求救信号。

中国母亲的做法“孩子跟妈睡”开始受推崇

至于让孩子孤零零地留在一间屋子里单独入睡,也越来越多地遭到广大母亲和育儿专家的反对。他们极力推崇中国母亲的做法:让孩子跟着妈妈睡。这其实是一个流传于世界各地文化的古老习俗,不仅有利于哺乳的方便、有利于母婴双方的睡眠,更会增进母子感情联络与交流,增进母亲对孩子的了解以及孩子对母亲的信任感,为将来顺利而成功地教养孩子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孩子留下终身难忘的快乐记忆。

即使不和宝宝同床,很多父母都乐意让宝宝和自己睡一间屋子,爸爸妈妈睡大床,宝宝自己睡小床。

除了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之外,全世界各民族的母亲几乎都让孩子和自己同屋或者同床睡眠。但是突然间,一些中国母亲们开始盲目效仿西方人的做法,把孩子留在单独的一间屋子里,并美其名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然而孩子的独立性是否需要这么早就培养呢?用这种方法能否培养出独立性?婴儿从出生到3岁这段时间,与培养独立性相比,满足对父母依恋的需求更大。一个饥饿的人是无法肩挑重担远足旅行的,只有填饱了肚子才能够胜任其他。同样,一个依恋感没有被满足、情感精神上处于饥饿状态的儿童,也无法独立。宝宝从出生到18个月,无论你怎样爱抚、亲吻、拥抱他,都不会“惯”坏了他。对父母的依恋感得到充分的满足、安全感建立得好的孩子,会自动脱离父母,走向独立。

如果妈妈为了自己省事,逼迫孩子遵循自己的作息时间,竭尽全力让孩子一夜睡到大天亮,最终结果是不仅达不到自己的期望,而且会因为厌烦孩子的起夜而情绪低落,怨天尤人。这样恶性循环,两败俱伤。

不如就接受这个事实,孩子每夜都要起来,把这化作与孩子亲密交流的良好时机。并非白天做父母,夜里就可以下岗放假了,做父母是24小时的工作。宝宝每天有50%的时间都在睡觉,这并非是无所作为地消磨时间,而是在对于睡眠,以至对于人生,开发积极健康的态度。

夜奶不会导致龋齿

最后,给怕宝宝吃夜奶导致龋齿的妈妈吃颗定心丸。

美国儿科学会有严谨的研究,确定母乳喂养无论时间长短,都和龋齿没有任何关系,英文OK的妈妈可以直接看美国儿科学会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美国婴儿母乳喂养与童年早期龋齿的关系》。该论文发表于2007年,以后再有牙科医生、儿保专家等对你说,吃母乳,吃夜奶会导致龋齿,可以确定他/她的专业知识好几年没更新过了。

协助宝宝愉快入睡的tips

1.白天多拥抱安抚宝宝,会让宝宝在夜晚更加顺利地进入睡眠状态。

2.固定睡眠时间,孩子月龄越大,越需要固定一致的睡眠时间和睡前活动。

3.抚触按摩有助于舒缓紧张的肌肉和忙碌的大脑。

4.在妈妈乳头上吃着母乳入睡是自然入睡的最佳方式——从温暖的怀抱到温暖的乳头到温暖的床,一路畅通无阻。

5.父亲哄拍孩子入睡:应该让宝宝习惯跟着爸爸妈妈都能入睡。

6.宝宝即将入睡却不愿意放下来单独睡觉,不妨和宝宝一起躺下来,让他在你的怀抱里进入酣睡状态。

7.坐在摇椅上摇着宝宝入睡,珍惜这种独特的入睡需求吧,宝宝也就在头几年需要你轻摇他,这种宝贵时光会很快过去的。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