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报告(微信ID:canadanews)编辑
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
冰川思享号(ID:icereview)
我是1998年上大学的,在那一年的暑假里,中国宣布取消福利分房。我甚至想自我定义为“商品房一代”。
但在大学时代的四年宿舍卧谈中,我们什么都聊过,从曹操到曹查理,从李清照到李丽珍,就是从来没聊过房子。
现在回想起来,这是件多么超现实的事情啊。房子,你懂么,房子,这些年中国最重要的东西,欲念之火,生命之光,竟然在我们那代大学生的生活中记忆中音讯全无。
1
真的不是因为清高或不接地气。我们虽然是一帮文科生,但物欲大得很,大一时在幻想BP机,将BP机别在腰带上出去约会,和这个时代开辆入门版保时捷一样飞扬跋扈;
大二时在幻想walkman,爱华和索尼的都可以,用助学金买一台,然后永远借别人的磁带听是常规操作;
▲walkman是日本索尼公司生产的一种个人随身音乐播放器的通称,图为传统的磁带类walkman(图/网络)
▲随着walkman的普及,walkman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并且walkman也在不断更新升级,如推出运动款(图/网络)
▲Walkman ZX2的操作界面(图/网络)
大三时在幻想天天去网吧,打游戏就不说了,在QQ上或者在西祠胡同里找到存在感(我那时候最喜欢以一副天之骄子的语态低调地说出QQ开场白:“你好,我是南大的”,然后静静地等待收获倾慕,屡败屡战而无悔);
大四时在幻想搞一台手机,最好是翻盖的,当一毛钱一条的短信发过去石沉大海,你会自我安慰说“也罢,真用这个谈恋爱,怎么谈得起啊”,然后一听到短信铃声就进入鲤鱼打挺的状态。
当我现在看到办公室里随处可见,沦落到作为外卖附送品的可口可乐时,总是难抑悲伤地想到,大学时代,我们能喝到的可乐是那种已经失传的饮料机里打出来的,带着浓浓的自来水味,甜度接近现在的零度;如果可以拥有一瓶易拉罐装的,最好一边走进教室一边用手指弹开瓶盖扣,让同学们一起共享“可乐罐一开,好运自然来”的风光。
▲1984年,普通中国人手持可口可乐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封面(图/网络)
▲1986年10月可口可乐第一支中国电视广告同时在中央电视台及全国18家电视台播出(广告截屏)
2
扯远了,虽然1998年中国就启动了房改,但“买房”这个概念在2000年左右仍然是模糊的,对那一代的大学生尤其是。
倒不是认为我们一定能买得起房而毫不在意,也不是认为一定买不起房所以走向虚无主义,我们就是单纯地漠视了房子的存在:这真的是一个问题么?
女朋友、手机、网吧、找工作、分手饭……这些问题哪一个不比买房重要?或者说,买房无所谓重要不重要,而是一个根本不存在的问题。
我知道,这样说,或许会让90后甚至85后这一代人有深深的不适感。85后是为了买房寤寐思服,上大学时就开始忧心忡忡,看着牛刀易宪容的“经济学”相信房价会跌,然后一毕业就是仰望高楼今宵酒醒何处。
▲中国网吧最早出现在1994年,到了21世纪,由于网络游戏的兴起,网吧在全国蔓延起来(图/图虫创意)
▲不少青年学生沉迷网吧。图为2005年3月9日,大丰网吧义务监督员在与经营者谈依法经营,禁止未成年人上网(图/图虫创意)
95后可能倒真的看开了,普通家庭的孩子一上大学就知道没指望了,从无望走向了虚无主义,或许也会像我们这一代人那样“不关心”买房和房价,然后又走向了彻底的“小消费主义”,既然将来买不起房,存钱又有何用,不如现在就多花点小钱自娱吧,网贷各种贷适时地出现在他们面前,只有房贷不会骚扰他们。
3
1980年左右出生的人(75后,85前),有一个挺有趣的共同点。就是一起聚会聊天时,那些年(2000-2010年)“我们错过的房子”,至于错过的女孩,属于非常酸的话题,30岁前就回忆完了。
一方面真的是真情实感悔恨交加,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如果”体,每个人都有着自己错过财务自由的至暗时刻。
但你也可以说这是傲娇的甚至略带炫耀的,当身边有80后90后时,我们说得更加投入和深情,唯恐年轻人不知道我们“还好”买了一套房还是两套房,现在值几百万上千万,如果不是当年“少”买了几套,现在就不会和这些苦逼的年轻人在一张桌上吃饭聊天了,正在家里悠哉地做寓公呢,或许还会轻飘飘地来一句,“你们啊,没赶上好时候啊”。
然后啊,年轻人往往是一副强忍着被冒犯的脸,受辱程度仅次于Me too。
对于我们这代人而言,最幸运的就是,大学时代对买房毫不关心,没有吸收到任何相关的负能量,然后大学一毕业之后,当发现房价如此“高不可攀”的人生真相之后,一咬牙就狠心买了下来,类似的时间窗口一般都在2005-2010年左右。
4
我见过很多这样的案例。城市普通家庭或者农村家庭出身,因为要结婚,两人工作两三年,加起来积蓄有个五六万,最多不超过十万,双方父母这些年虽然不用自己寄钱回去(已经很好了),但大抵买房时也没能力帮助什么,或者既象征性却又竭尽全力地援助个一两万,加起来能凑个十万出头。
那时候一线城市的房价大约七八千,二线城市大约四五千,一室户五六十万,两室户七八十万,首付20%需要个15万上下,但以上的买房夫妻只有十万出头,剩下的三四万就需要你去借,身边的亲戚朋友借一圈,每人都借不多,五千最佳一万封顶,然后凑齐首付,天下太平。
▲1998年,也正是房改的第一年。南京主城区地段最好的房子,也不过3000元/平方米(图/网络)
当时,我们会认为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买房经历,是一个“一咬牙”的痛苦抉择,但是,放在今天看,是不是和过家家一样?家庭不需要有钱,工作不用太多积蓄,借债不需要四面楚歌…………就能把房买了?
用现在话来说,这不就是站着把房买了?
上世纪80年代左右出生的大学毕业生,如果没有买房,撇除原生家庭需要大幅贴补这些不幸,我放胆说一句,你的经历中一定有着自己的“如果体”和“错过体”,你买不起,更多因为是你的个人选择个人奋斗,而不是和下一个世代的人一样,一毕业就是高不可攀,他们才是无从选择。
5
在买房的代际冲突中,我个人认为,最幸运的就是1975-1985年这一代人,房价还没起飞,收入正在起飞,更重要的是,很多工作,比如媒体,在2005年左右时已经达到了“巅峰”,之后再无显著增长,高峰时,一个月的收入买一平米房是很正常的事情。
而相应来说,最惨的就是1985-1995年这十年出生的人,和前十年的就不比了,最不凑巧的是,他们也不如1995年以后的出生的人。
95后00后虽然也要面对高房价的碾压,但是,他们的父母(1960-1975年)赶上了福利分房的最后一波,又有余力在商品房的第一波买了房子,恰巧又是中国经济起飞收入飞速增长的最大受益者,孩子买不起的,父母可以帮忙或者部分帮忙。
▲1989年,一对母女在家中合影。那时黑白电视、电视柜、储物柜等家具是中国家庭的主流配置(图/东方IC)
当然,我也承认,对于一个00后而言,无论你的父母在二三线城市多么小康,只要不是富豪,在一线城市为孩子支付哪怕是一室户百万以上的首付,都是一件很有难度的事,但咬咬牙卖套老家房呢?
所以,我想了想,还是想冒天下之大不韪地胡乱代表一句:我们这代80后,真的是买房的“天选一代”。
再往后,就真的和个人选择个人奋斗没太大关系了。
生为买房一代,这就是改革开放对我辈的最大馈赠了吧。
虽然,这并非天然应该成为一个问题。
最幸福的其实还是,那时候,在大学里,不知买房为何物的那种奇特时光。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文章转自公号:冰川思享号。非常感谢!
作者:张明扬
来源:冰川思享号
平台:北美报告
微信ID:Canadanews
最近读者都爱
看这些文章哦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頻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