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知道中国的英文报纸《中国日报》是以澳洲政府的拨款和同墨尔本《时代报》的商业伙伴关系起步的。
在北京和《中国日报》的出版商 David Syme & Co.达成协议后,报纸在澳洲拨款的帮助下于1981年开始出版。一开始的时候,该报连一辆公司自行车都难申请到。
40年前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开始了改革,向世界打开了大门。与此同时从惠特曼政府开始中澳关系也在发展。Fraser 政府成立了澳中理事会向澳洲介绍中国。
将要在北京由澳洲驻华大使Jan Adams 和理事会主席Warwick Smith推出的新书记录了澳中理事会40年的历史。该书作者,澳洲国立大学学者Paul Farrelly说他惊讶地得知《中国日报》和澳洲的渊源。
在书中理事会的创始成员之一,小说家Thomas Keneally回忆起访华讨论《中国日报》的计划。
理事会首个大项目之一是把《人民日报》的记者,包括副主编江牧岳,带到墨尔本《时代报》进行“技术培训”。
《时代报》主编 Greg Taylor 和李先念 1979年
理事会1980年的年报显示该次访华花费16500澳元,这是“关于《人民日报》和《时代报》合作以推出中国一张新的英语日报的项目”。
《时代报》于1980年代末把培训主管John Lawrence,一位合成师以及工程师们派往北京的《人民日报》大院,安装了从维州带去的先进电脑排字机。 David Syme & Co 在这之前达成了一个协议,出售《中国日报》的海外广告挣佣金。
《时代报》当时的特殊项目经理Jack Beverley说当时中国的报纸没有广告,所以该协议是开创了先河。《时代报》还分享了如何销售推广报纸的经验。
1979年访华的《时代报》团队
这种西方媒体和《人民日报》的合作在今日中国是不可想象的,但是Beverley回忆起1979年的感觉很不同:“他们打开壁垒和世界接触。”
对《时代报》的商谈邀请好像从天而降。前海外编辑Cameron Forbes说:“我根本不知道北京是怎么注意到《时代报》的。”
但是1979年《时代报》得到通知需要拍一个编辑代表团去中国。Forbes, Beverley 和《时代报》编辑 Michael Davie旅行了好几周,在苏州吃螃蟹,在上海举行宴会,而外交部的随行人员则记着笔记。当代表团抵达北京后,他们被介绍给了副总理李先念。
在北京的一次会议期间,有人提出了《时代报》和《人民日报》合作创建中国的首张英文报纸的建议。
Forbes说:“我回去后写了一个备忘录- 我们尽量提供帮助但是不该有官方联系。”
《时代报》编辑们愿意帮助中国是因为“他们刚从四人帮的创伤中走出。我们感到应该竭尽所能提供专业上的帮助,让新闻业得以更好发展。”
首任澳洲驻华大使Stephen FitzGerald帮助谈判达成了这个合作关系的运作方式。
当小说家 Nicholas Hasluck 和Christopher Koch 于1981年在中国旅行时,他们访问了当时”破旧的“《中国日报》办公室,见到了Lawrence.
“我得知《中国日报》和《时代报》之间有商业联系。” Hasluck写道。
《时代报》当时的董事总经理Ranald Macdonald是Syme家族的成员,他批准了这个中国项目。他说:“我当时是董事会成员。我们有50%的股权,并雇佣员工。”
Macdonald 当时是国际新闻协会的主席,说他支持信息向发展中国家的自由流动。
Lawrence 在墨尔本模拟排版《中国日报》首页,得到了中方首肯。当报纸于1981年6月推出时,是这位澳洲人排版了首页。
他和妻子以及一岁的女儿是《人民日报》大院“外国专家”楼的首批居住者之一。“人们表达了很多善意。” 他说。
1982年澳洲国庆日的时候《中国日报》出版了8页的副刊报道澳洲,总理Malcolm Fraser 的手写字条被刊登在了《中国日报》的首页。
Lawrence 也回忆起带着《人民日报》的记者去悉尼一个酒吧,当他们看见“单臂匪徒”以及老虎机时很疑惑。“这是吃钱的老虎机”, 当时担任翻译的中国大使说
但是这种合作关系并未维持太久。Macdonald 回忆起1983年接到电话讨论《中国日报》事宜后,和当时的中国领导人在北京的深夜共进晚餐。
“他们理论上接受信息自由流动的概念,不过也仅止于此。”他说。
“我们努力维持合作关系......最终退出。”
《时代报》的现主编 Alex Lavelle 说:“我们不能想象这种合作关系会在如今发生,有意思的是40年前的合作却显然得到了政府和编辑部高层的支持。”
新闻来源:https://www.smh.com.au/world/asia/how-australians-set-up-communist-china-s-official-propaganda-tool-20181129-p50j8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