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四个澳洲人都娶了中国太太,却都离婚了:为什么?

2018年12月10日 发现澳洲



记者采访了一组娶了中国女人,又离了婚的澳洲男人,他们坦率而认真地回忆剖析了这一段异国婚姻的不幸结局,这其中有东西文化差异的背景因素,也有是由个性上的冲突造成的。

澳洲男人想娶中国女人,大都从文学作品,道听途说中认为东方女性从 一而终、温顺、朴实、能吃苦,所以很多热爱东方文化的澳洲男人想要个中国老婆,便于接近中国文化。

/ 01 /

STEVEN

(工程师,中国京剧爱好者,

曾赴中国两年学唱京剧)


我和太太结婚三年,离婚了。其实我们在一起生活只有几个月快乐时光,细想起来,那几个月也是自己对爱情的憧憬所幻化的,并不是互相给予辉映的。当时我确实很喜欢这位中国姑娘,她很朴实。我在中国留学时,她是我所在学校的教师,我喜欢她纤小的身材,尤其腿和胳膊上没有澳洲女人那浓密的汗毛。

西方教育骗局,终于明白精英和普通人的残酷差别! 2018-01-14 找投资,上 岭南会 你不知道的是:西方教育通过一个宽松的过程,偷偷完成了社会分层。 1 “中国学生真是太苦了!”我的同学李女士总是发出这样的感慨。 李女士是我中学同学,在一线城市打拼,过了30岁才结婚,35岁时收入地位稳定了,要了孩子。 和中国大多数家长一样,她很心疼孩子,每当看到孩子写作业到很晚,总在同学QQ群鄙视中国教育“毫无人性”,把分数看得很重;羡慕西方的教育,注重孩子兴趣培养,课业负担少,轻松快乐。 于是,为了孩子将来,孩子上四年级时,她真的移民到英国了。 初到英国,李女士总爱晒孩子上学的情况,甚至包括下面这张课表: 课程科目多种多样,除了英语、数学、科学等“主课”外,还有戏剧、音乐、交际技巧课程,此外还有阅读、故事时间等活动。 上午9点上课,下午4点半就放学。如果家长没时间接孩子,可以留在学校参加各种兴趣班,体育、手工、园艺、跳舞,烹饪、魔术等等。当然要收费,10镑(100人民币)左右。回家以后,作业负担很小,几乎全是阅读。 更让李女士高兴的是,学校对学生管理宽松,以鼓励为主,所以,孩子轻松了,笑容也多了。 看着她和孩子照片幸福的表情,我们都暗暗妒忌了,只恨自己挣钱少,没有能力移民。 但是,李女士后来渐渐不再晒“幸福”了...... 2 有次她回国探亲,我们坐在一起吃饭,问起她孩子在英国情况。 她苦笑了一下,慢慢说出她的苦衷。 刚到英国时,她觉得孩子没有学习负担了,轻松快乐,自己也很欣慰,但是她慢慢觉得不对头了。 首先,孩子的数学计算能力下降,这点她倒能帮孩子补一下。可是孩子的学习越来越凭兴趣出发了,习惯了鼓励表扬,对自己学习上的弱点、缺点也不太重视了,也不如在国内勤奋了。 我说,这样不是很好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不正是我们教育欠缺的地方嘛。 李女士无奈地说,可是将来孩子要上私立中学的,私立中学考试题的难度和学习强度可不比国内差。这样轻松下去,最终,孩子会难以通过国外名牌大学选拔。 李女士感慨说,我毕竟是干金融财会的,数学计算能力多重要,要是小学不训练思维和计算速度,我现在还能把工作拿下来么?可是英国的公立学校,在培养孩子数学方面太不重视了。这样怎么能成?我得把孩子转到私立小学去,再不能这样耽误孩子了。 等李女士再回到英国,真就把孩子转到了私立学校,每年学费至少2万英镑(18万人民币),这还不算寄宿费。 李女士的宝贝儿子上了英国私立小学,她也再也听不到老师的表扬了,而是直接说出孩子不足,孩子再也不愉快了,感到了和在中国同样的压力。唯一庆幸的是,孩子的数学成绩一直不错,可是别的成绩却有点惨不忍睹了。 原来,英国的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截然不同,有些课程设置要求和配套很高,作业量很大,要求严,很多家长也很在乎小孩成绩。而且课外活动也不比公立学校少,要对学生进行各项个人能力训练和培养,这也让李女士的孩子感到时间更不够用。 要强的李女士开始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而且全是科学、地理和法语的全面补习。开销增加了一大笔。 现在,李女士儿子如愿上了私立中学,学校规定GCSE考试中拿到6个A才能进入下阶段学习,否则就要转学。她再也不吐槽中国教育了,偶尔私下发出一声感慨,中国目前的教育还是公平的。 我不厌其烦地介绍李女士的情况,聪明的读者这时候也许已经发现了一个可怕的现象:英国教育实现了阶级的固化以及分层。 3 英国中学教育系统有两类学校,一类是政府拨款的公立学校,一类是私立学校。公立学校免学费;私立学校一年学费相当于一个普通家庭一年的收入,普通人家很难负担得起。 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在教学质量上天壤之别,与公立学校自由散漫相比,私立精英学校管理严格、学业压力巨大,在许多地方甚至比中国的重点中学还要残酷。 当然最后学生的人生命运和前途也不一样。英国的伊顿公学等5所私立学校学生考上牛津、剑桥两所大学的人数,相当于1800所公立学校考入这两所学校的学生总数。 伊顿公学 英国社会80%的要职由私立学校的毕业生担任,1/3的国会众议院议员、半数的高级医生、2/3以上的高等法院法官,来自仅仅容纳英国7%人口的私立学校。 而公立学校则是为了穷人和移民孩子准备的教育机构。在这里不要求孩子掌握多少知识,不要求学生有多么严谨,而是提倡快乐学习。 公立学校的孩子的确能有一个开心、幸福的童年,教师只要把学生哄得快快乐乐、轻轻松松毕业,就算是完成任务。 但当学生走向社会的时候,不懂得高等数学,也不懂爱因斯坦,更不懂哲学,他们大多只能从事底层工作,端个盘子,干点体力活。 所以,英国快乐教育的本质,其实就是处于领导阶层的精英保持整个社会阶层稳定的手段。 在英国,更少的学习时间、更宽松的学习环境,也意味着一个孩子想要成才,就需要更自律,更多的课外辅导,更多金钱投入,西方教育实际上通过一个宽松的过程,偷偷完成了社会分层,平民的孩子永远是平民。 公立学校平民子弟如果真要跨越自己的阶层,只能靠天赋了,成为体育或者娱乐明星,这得完全靠偶然的因素。 英国前首相梅杰曾指出,很多孩子从一出生就被家庭环境决定了未来,教育机会的缺失让他们几乎无法做出改变。有影响力的机构中很难见到工薪阶层背景人士,社会流动性几乎停滞。 值得庆幸的是,今天我们中国还是以公立学校为主,即便是重点小学、中学更多的是看分数,也不存在高昂的学费。 4 现在有很多人指出我们当今的高考弊端众多,但有一点不能否认:在分数面前,所有的考生是平等的。 相对于中国而言,美国的大学入学则是以推荐为主。 在美国电影《蜘蛛侠3英雄归来》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钢铁侠建议蜘蛛侠将来去上大学。 作为史塔克军火公司的董事长,托尼的推荐当然让小蜘蛛很容易上麻省理工这样的重点大学。但如果没有这一层关系,作为平民英雄的小彼得是否还有这样的机会呢?又有多少普通家庭孩子可以得到社会上有实力的人士的推荐呢? 在美国,你想读名校,要么家庭有深厚的背景,要么就去上私立中学。 2016年全美高中排行榜第19名、加州第1名的惠特尼中学,156名毕业生共收到14份常春藤和250份斯坦福、麻理等一流名校在内的822份录取通知书。 而且这些精英的孩子,压力也不比中国压力小,该校流传着一个数字——4。即“4小时睡眠、4杯咖啡、GPA4.0”——要想获得满分为4分的成绩,每天只睡4个小时,困了就喝4大杯咖啡。 中西方教育的不同,表面上是方法的不同,其实质是教育功能定位上的不同。 中国的教育是底层向上攀登的阶梯,只要有个好分数,就可以上名校,改变命运。 而西方的教育则是一个分层机制,大众教育只提供基本、有限的教育,要想成为精英,就必须从市场上另行购买教育,买不起的人则自然而然地被淘汰了。 附:你知道吗,乔布斯是不许自己的孩子玩iPad的! 工人回菲律宾休假的这一个月,带狗狗带得我很幸苦。有时候我真心希望苹果能出一款狗狗喜欢玩的iPad,那样我就不用总是要陪他玩啦! 给孩子玩iPad或者打游戏或者看电视,很多时候是解放父母的好办法。 例如朋友聚餐的时候,给小朋友玩手机游戏,他们就不插嘴啦;例如在家里加班的时候,给小朋友玩iPad,他们就不打扰你工作啦;例如小朋友不肯吃饭,你答应他吃完饭就可以玩iPad,他就会快快吃啦.... 而且,现在的智能工具还可以给小朋友读书,教小朋友学习...真棒,对不对? 可是,你知道吗?乔布斯是不允许自己的孩子们用iPad的。 乔布斯生前有三个年幼的孩子。有一天纽约时报的记者Nick Bilto问他: “你的孩子们一定很喜欢iPad吧?” 老乔回答: “他们没有用过。我们限制孩子们在家里使用智能产品。” 听起来是不是怪怪的?iPad之父居然不允许自己的孩子用iPad?感觉就像是毒贩不允许自己的孩子吸毒一样.... 无独有偶。在硅谷,很多高科技公司的高层和工程师里面,开始流行不让自己的孩子接触智能科技产品。 他们甚至把孩子们送到传统的,完全没有智能和科技产品的Waldorf学校,在这个学校的校园里根本就找不到电脑! 有一次3D Robotics (一家机器人公司)的CEO,有5个孩子的父亲Chris Anderson在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解释了为什么在高科技领域工作的人反而不让自己的孩子接触科技: “我的孩子们抱怨我和我太太对于科技的担忧过于法西斯。他们说他们的小伙伴没有这样的规定...那是因为我们第一手看到了科技的危险。我亲眼看到了科技对我的影响,我不希望这些发生在我的孩子们身上。” 非常有意思。几年前我曾经在微博上写过这样的一句话: “移动互联网火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觉得移动帮我们省了很多时间。后来发现上当了,因为最终它浪费了我们更多时间。” 当今大多数人已经对iPhone和很多智能科技产品上瘾很深。 很多儿童学家开始呼吁,如果我们在孩子们很小年龄的时候就让他们接触科技,也许会让他们陷入不完整,没有想像力和创造力的人生。 在户外靠亲身接触学到的知识,毕竟是和从谷歌百度里面学到的知识性质非常不同。 两天前一篇文章再次震惊了我。这篇文章说的是商业怎样才能吸引90后和00后。 其中两条:“他们非常地不耐心,需要立刻得到满足。”“他们会千方百计地避免和真人做交流。” 避免和人交流! 是的,如果想成功地得到年轻一代做为客户,第一,就是要立刻满足他们;第二,就是不能让他们说话。 他们非常不喜欢说话。他们害怕和人用语言交流! 这已经是我们的生活状态了。我们已经不再和人交流。 其实不光是90后00后,很多85后也已经失去了与人用语言交流的能力。 我创业后公司雇佣了几个85后90后,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在网上找东西很快很给力,但是坚决不愿意拿起电话和人交流。 他们与人交流的方式是微信或者电邮。与人用语言交流,他们不愿意,也不会。 可是解决问题,很多时候必须是人和人之间的语言直接沟通是最有效的。失去了这个能力和意愿,会失去多少效率啊! 这个现象让我非常担忧。未来的人类,如果生活在害怕和其他人类用语言交流的世界里,而且生活在迫不及待的状态中,会是怎样的一个情形? 真的是戴上眼睛就离开了现实社会,可以在虚拟中满足一切需求吗? 也许乔布斯对于他的孩子们的态度是正确的。 美国儿科学会和加拿大儿科组织表示,0-2岁的婴儿不应该接触科技,3-5岁的幼童每天应该接触不超过1小时,6-18岁的孩子应该限制在2小时以内。 接触超过4-5倍以上建议的时间的孩子和年轻人,经常有很严重甚至危及生命的后果。 例如:0-2岁的婴儿,大脑的体积会增大2倍(其实人类一直到21岁大脑都在迅速发展)。大脑的早期发展受制于环境的刺激,或者缺乏刺激。过度接触科技产品(手机,网络,iPad或电视)对大脑会造成刺激,使小宝宝出注意力不集中,认知延迟,学习能力低下,容易冲动以及不能自律。 另外,过多过早接触科技会造成成长迟缓。 现在美国每三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到学龄时智力低下,影响阅读能力和学习成绩。由于多看电脑就减少了运动,而运动是可以增加注意力和学习能力的。12岁以下用科技对孩子的成长和学习是非常有害的。 1 多看电视和玩游戏还和肥胖直接有关。被允许在卧室里玩智能产品的孩子比一般孩子多30%是肥胖的。而30%的胖孩子会得糖尿病。 2 玩游戏的孩子中75%会睡眠不足,影响学习成绩。 3 过度使用科技产品有可能增加孩子的抑郁症,焦虑和对科技产品变态的依赖。很多孩子不能集中注意力,自闭,人格分裂,精神病甚至有病态行为。 4 暴力的媒体内容有可能造成孩子的暴力倾向。 5 高速的媒体内容可以造成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因为大脑将神经推向前脑。无法集中注意力的孩子是无法学习的。 6 如果父母也对科技上瘾时,跟孩子们就越来越远。没有的父母的亲密接触,孤独的孩子们就转向电子设备,更加造成了他们的上瘾。 最后,电子产品的辐射对于大脑和免疫系统正在成长的孩子们的影响远远大于大人。 也许,当iPad之父都不允许自己的孩子接触iPad的时候,我们真的应该想一想到底是为什么? 正文自华人周刊,附自宁财女 推荐阅读: 回复精英,看《赵薇花1亿买学区房,终于明白精英和普通人的残酷差别!》 回复郭晶晶,看《郭晶晶儿子的天价幼儿园和窦靖童的北京四中,终于明白小扎和强东的差别》 BP通道:[email protected] 回复LU,看《LU,一个打飞机APP,凭什么狂吸四亿美金》 回复思维,看《罗辑思维的骗局》 回复AV,看《一家AV公司从创业到上市的故事》 回复400万,看《日流水400万,他靠情色日进斗金》 回复车震,看《一款精准车震服务商业计划书》 回复叫鸡,看《滴滴叫鸡,一个青楼O2O项目,凭什么估值10亿》 回复1999,看《刘强东与马云相约1999年,17年前绝密视频曝光!》 回复A轮,看《去年A轮融资的846家O2O创业公司,现在快倒闭完了》 Read more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样式以及图文采集收藏 采集样式采集文

我和这个中国女人生活最大的分歧是性生活。 她很不重视夫妻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这是尤其不同于朋友的部分。她在拒绝丈夫的性要求时,总是很生硬,“别烦我”,“我太累了”!她从来不体会用另一种宽慰的心情抚慰,让我作另一种选择。


西方人性生活的方式她绝不接受,而且厌恶,所以无法在性生活中尽兴;做爱时说话,这是我最无法忍受的。人的大脑左半球支配语言,右半球支配视觉,女人可以左右半球同时工作,既可以有视觉效应,又可以说话,而男人只能靠视觉刺激,做爱时说话最扫兴。这是我们离婚的主要原因。 

中国女人大多很不重视建设自己的爱情。比如夫妻每天分别都拥抱亲吻,这是爱情操,她自己不主动,丈夫和她拥抱,她觉得多余,也不珍惜,她从不对丈夫说谢谢和对不起,这也是我无法忍受的,我多次提醒她,她说夫妻之间用不着。我觉得用得着,再亲密的夫妻也是两个单独的生命。对方的给予应该珍惜,自己的过失应该致歉。


/ 02 /

MACK(摄影工作者,走遍中国,

通过朋友的介绍娶了中国女人)


我去过中国很多城市,我喜欢中国菜,也结交了许多中国朋友,经朋友介绍娶了一位中国太太。在没结婚之前,她是那样善良、祥和、温厚。可是刚一结婚,她立刻有一种很强烈的愿望把我变成她,处处管着我,干涉我。 两个人结婚,共同生活直到生命的尽头也是两个生命的和谐,她不许我有任何私人空间,据说大多中国女人都如此。



比如有人打来电话,即使我在家她也要问“你是 谁”?这是西方文明最不可接受的。一个西方文明的女人应该说“稍等”。如果我不在她应该说“请问你要不要留言给他?”如果对方要留言,那是另一回事。她随便拆我的信,这让我不高兴,甚至恼怒,在澳洲也是违法的行为。我和她说过多少次,她不但不接受反而哭得非常伤心:“你有什么事瞒着我?”她理解不了人权, 私人空间对个体生命的意义。



尤其她不喜欢把钱说清楚,在澳洲夫妻都有各自的银行存款账号,各种消费都说清楚谁该付多少,她不接受,她愿在心里算计。如果朋友们在一起吃饭,各自付一半,她就说人家无情。她总有一种“活着是你的人,死了是你的鬼”的想法。

实际我们的婚姻早就破裂,她仍然在朋友中吹嘘说我怎么离不开她,而且她多次和我商量,只要我给她面子,不和她离婚怎么都行,这是我不能理解的,当我们出现了矛盾时不是坐下来两个人去解决,而是求助外界帮助,到处找朋友,找我的家人。


我从没拒绝与她通话,当我们之间在某些问题不能达成协议,她不是让步而是威胁,拿我的报税单找漏洞,我不想和这样的女人过下去,她认为和她离婚就是毁坏她,没有对死亡婚姻开死亡证的勇气,她没有领悟人生应该随时重头开始。


/ 03 /

HEYWARD

(悉尼大学试验室试验员)


我和太太无法过下去的原因是因为吃饭问题。 中国人喜欢炒菜,油炸食物,澳洲的房子都有敏感器,一有油烟就报警,全社区都能听见,警察就会派救火车来,而且炒菜满屋飘着油味。她不吃炒菜不行,我提醒她不要吃太多的盐渍菜,她反驳说我们祖祖辈辈如此,早餐也要大炒大炖,所有的生活围绕着吃,高兴大吃一顿,生气也大吃一顿。



她不吃酱油不行,我不吃cheese不行,在吃饭上很难调解,我喝咖啡她喝茶,我怕油和盐,她不吃油和盐咽不下去,在一起吃饭是夫妻生活的乐事,可我们无法享受这一乐事,她穿衣服只要喜欢什么场合都穿,澳洲人确实很随便,但是在随便的场合随便,在正式的场合是很严肃的,吓死我的是她常常穿裙子骑自行车,风一刮露出短裤,很伤风雅,我告诉她不要这样,她说中国女人都这么穿。

她在餐厅里大声讲话,周围人回头看她,她不以为然,我说澳洲餐厅没有人高声讲话,她说这是我的嘴,管不着,这些生活细节积累多了,矛盾就显现出来,澳洲人两岁前就完成的道德教育,不随地吐痰,不随便扔果皮,我还要时时提醒她,和她生活在一起太累了。

/ 04 /

Rav(人类学系教授,热爱中国文化)


我和这位中国太太通了半年多信才见面,第一次见面选择地在泰国,我们欢快地度过18天。她是一所大学的英语教师,而且是硕士学位。我很奇怪她的知识面那么窄,对我所爱的老子、庄子、墨 一点也不懂,她全部的业务水平就是许国璋编的英语六册。

当我和她谈起《易经》时,她连听都没听过。本来我想娶个中国太太帮助我做一些研究工作,她应该有能力帮我把握住一些问题,可她那么使我失望,不但她的知识面窄,而且她的思维好像没有经过训练似的,她拒绝体检,本来澳洲医疗保险是每半年检查一次身体,早发现早治疗,她不去检查身体。对于一个有教养的人,对自己身体的态度也是一种文明。



由于两国文化、 文明的差异,在她看来很平常的事,在我的眼里就是粗鲁和野蛮。她愿意帮助别人,这是美德,我赞美她,但是她把好多她做不了,力所不能及的事推给我是我接受不了的。她要求我为她的朋友写假的邀请信来澳洲,这是犯法行为,我很鄙视。她意识不到我是因为这些和文明有关的细节否定了她在我心中的位置,当我提出离婚要离她而去时,她很委屈地说:我既没有和其他男人乱搞,也没有不好好过日子,你为什么变心?

人生应该随时都有重新出发的冲动,自由的精髓就在于能驾驭自己的命运。在她看来我和她在一起生活最主要是她不和其他男人乱搞,她的反问也是她的爱情哲学,又一次贬低了她在我心中的高度,这也是我们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尺度。 



还有她太喜欢说谎,比如她在家,有人来电话找她,她让我说她不在。我很吃惊,她在家这是个铁的事实,她为什么要说不在,她可以拒绝别人谈话,可以改日再聊,这样不好吗?她说这不算说谎,中国人都这样婉言谢绝朋友,我用我的文化衡量,如果她在家,这是个铁的事实,她可以否认,那么其他的事我怎么可以信赖她呢?她说中国有善意的谎言,可以保护自己,又不伤害别人,而且中国需要说谎,如果在中国像澳洲一样直白拒绝别人,人家会生气。

我和她之间最大的裂痕是法律意识。 在婚前我们感情发展最高峰阶段,也就是订婚那天,我送给她一枚戒指,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和她坐在我家的后花园里,黄橙橙的柠檬结在树枝上,好像一串一串的小灯笼,环顾着房前房后,她的脸上充满着喜悦的微笑。我们从院子里摘下各种颜色的玫瑰放在案头,我把一份财产公证的法律文件拿出来,我向她解释,在我们去法院登记结婚之前,需要她填写这份材料并且签字,婚前的全部财产,无论在我死后或是我们的婚姻出现任何分歧而离婚都与她无关。



我的全部财产,都委托律师按遗嘱交由信托人处理。她当时就翻脸了,她认为我娶了她,这一切都属于她,夫妻不应该分清财产,要不然就是我没有真心,其实我敢说任何一个有钱的澳洲人都不会娶了一个女人就把一切财产给了她。很多澳洲人把自己生前的财产大部分捐献给自己热爱的事业,留下很少一部分给自己生活在一起的妻子。就这件事她勉强签了字,以后的日子耿耿于怀,每当在不开心的时刻,她就会把这件事提出来,我能看得出她并不是贪恋财产的那种物欲作祟的女人,但是她的文化使她不愉快,她用我是不是把我的全部交给她作为爱情的标准。其实两个相爱的人,应该用你的爱去交换另一个人的爱。爱情才永远鲜活,谁都不可能要别人的全部。

有人问我,你这个“中国通”娶了个中国老婆又这么快分手了,是哪儿合不来?我的回答使她吓了一跳,不是哪儿合不来,而是处处合不来。



我的妻子曾经提议我们各自让步一半,我仔细想过这种提法,就是说我要在一半的时间委屈、不尽兴、不快活中打发时光;她也要在一半的时间委屈、不快活中打发时光,加起来是一个人的半辈子,有那种必要吗?对生命的意义是否太残忍了,在反复讨论中,她明悟了。我们分手时大家都没有半点情绪化的吵闹,她后来的冷静使我看出东方知识女性的自尊,然而我深深同情东方爱情文化的虚伪带给她的伤害。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