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留学2年花200万却一事无成 | 将22岁男孩亲手变成“留学垃圾”的,是他的家长…

2018年12月19日 新西兰天维网




一名曾在新西兰留学的22岁男孩火了,原因是他太“巨婴”——

 


在新闻报道的描述里,这位叫做晨宇的男子,占全了人们对于巨婴的定义:

 

  • 他严重依赖家庭,几乎没有自理能力


  • 他的家人也很依顺他,要啥就给啥,从小父母和奶奶都对他有求必应;


  • 性格孤僻,几乎不与人交流,迷恋电脑游戏,唯一跟现实世界的联系就是找父母要钱;


  • 无法融入社会,性格偏激,与同学不合,18岁时其母送其到新西兰留学,没想到两年就败光家里200万,却连预科都没毕业。


  • 他只考虑自己,不懂节约,留学时想回家就回家,光路费一年就要花个10万。放弃留学后回家,只顾玩游戏,连吃饭都要奶奶送到跟前,一口一口喂……



如果说这位新西兰前留学生的

“巨婴”行为让人扶额

那么同样是近日热议话题的

“12男孩弑母案”,

则让人背脊发凉

 

——一年仅12岁的湖南男孩,因为不满母亲管教,拿起菜刀连砍母亲20余刀致其死亡,随后表现得若无其事,毫无悔意,还称“我又没啥别人,我杀的是我妈。”

 


虽然这两件事发生的场景不同,性质不同,但却都有着一些共同点:


孩子表现得冷漠甚至无人性,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其原生家庭拿他们没有丝毫办法……

 

稍作搜索我们会发现,类似的情况还有不少……

 


嫌生活费不够

留日学生挥刀向母

 

2011年的时候,上海浦东机场曾发生过一件轰动一时的持刀伤害事件:

 

留学日本的25岁学生汪佳晶对前来接机的母亲顾女士连刺9刀,其母胃、脾脏均被刺破,右手骨折,后送医院救治,经鉴定构成重伤。汪佳晶被赶来的民警抓获。

 

为什么要拿刀刺母亲?汪佳晶曾在接受采访时说:

 

“在机场她还是说没有钱,不会给我钱,甚至说不可能给钱,还说要钱的话就只有一条命了这种话,我脑子一下子空白,冲上去就捅了她。”

 


据报道,汪佳晶留学日本,5年里除了前两年零星打工,后来的学费、生活费基本全部靠母亲供给。

 

在日本发生9级强震后,汪佳晶在顾女士的要求下回国,但下飞机后却一来就问钱的事。顾女士表示之前已经寄了2万元,比平时都多。最后当走到机场连廊时,汪佳晶从包里掏出刀,向母亲刺去。

 

按照顾女士亲戚的说法,顾女士平时对汪佳晶比较溺爱,汪佳晶一个月要住房租12000元人民币的屋子(在日本也算比较奢侈),一年学费也要8万,每年开销在30-40万元人民币左右。这对于他本来并不十分富裕的家庭来说,是不小的压力。

 

日本的生活并不便宜


不过,顾女士本人却否定了与孩子因为学费发生争执的说法,并在法庭上双手合十含泪请求法官轻判。

 

最终,被告人汪佳晶被判有期徒刑3年零6个月。



要钱不成

男子当街摔打老母亲

 

今年8月27日,上海嘉定区一条马路边,也发生了一件让人瞠目结舌的事:

 

一位上了年纪的阿姨在路上行走,后面一年轻男子突然冲到她跟前,并将她绊摔在地上。

 


期间还有车辆从两人身边驶过,情况看起来很危险。

 

接着,男子又脱掉了自己的上衣拿在手中,用力朝老阿姨头部抽打,同时还进行拖拽。

 


见到周围有保安围过来,男子反倒更猖狂,去拿了别人的扫帚,跑过来要继续殴打。

 


路人看不下去了,拿着保安叉制止了小伙的行为。

 

而事后,人们才知道,打这名老阿姨的,是她的亲生儿子。

 

原来,当天该男子向他母亲索要2万块钱要还银行贷款,母亲称没钱,男子便要求母亲去找亲戚借,随后两人发生口角。男子见母亲怎么都不同意,最后就直接动了手。

 

这个事件最后的结局是:

 

男子的母亲表示自己没有受伤,并不愿对儿子行为进行追究,也谢绝了民警的帮助……

 


除了以上的极端例子,现实中还经常有年迈的老人,因为家有“巨婴”,而让人心酸:

 

一位70多岁的阿婆,为了给自己的20多年都在家待业啃老的儿子,奔走街头,到处跟人搭话想帮儿子找工作,


而对于不愿意干活的儿子,她表示她也没办法;

 


还有一位48岁的海归硕士,同样不肯工作,82岁的老母亲苦苦央求他也不肯,最后也只有一声叹息……

 

 


为什么有这么多

“巨婴”儿女?

 

“巨婴”这个词现在很火。

 

这个词主要指的是一群极度自私,只求索取没有奉献,绝对以自我为中心的成年人群体。

 

他们往往没有规则意识、没有法律概念,没有道德约束,没有感恩之心,觉得全世界都应该顺着自己。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巨婴”出现?

 

针对新西兰留学生晨宇的问题,知名心理专家张聪沛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

 

“孩子长大后出问题,一定是父母种下的根源。孩子的成功与否,与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是否正确息息相关。”

 


比如晨宇,小时候他父母因三观不合而和平离异,双方都对孩子充满亏欠感,奶奶更将其视作“独苗”,不允许任何人“动孙子的东西”,正确的管教就更谈不上了;

 

而那个12岁弑母的孩子,小时候父母在外务工,他跟着爷爷奶奶长大,受尽溺爱。后来母亲生了二胎回来专门看管孩子后,不想孩子却不接受她的方式,最终酿成悲剧;

 

毫无疑问,“巨婴”的出现,家庭教育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畸形的宠爱让孩子变得偏激,并与社会脱轨。

 

 

警钟敲响:

孩子需要高质量的陪伴

 

“巨婴心理”还有另外一种称呼,叫做“全能自恋”。

 

按照心理学学者武志红的观念,全能自恋是所有婴儿一开始的一个很矛盾的心理:婴儿觉得自己是神,没有“你”的意识,只有“我”的 意识,但早期婴儿的能力接近于零,他的一切得依赖于抚养者的照料。

 

当抚养者能及时回应,照料好他的吃喝拉撒睡玩,并能给予情感回应时,小婴儿觉得自己像神一般伟大,声音一发出,世界就满足;


当抚养者不能及时给予回应,忽视或拒绝了小婴儿的声音时,小婴儿就产生了彻底无助和自恋性暴怒,恨不得毁了这个世界……

 


对于小婴儿阶段的孩子,我们只能尽可能满足他的这个“全能自恋”,然而,如果成年人还活在这样的全能自恋和自恋性暴怒中,那就可能造成悲剧和灾难……

 

很显然,要让孩子走出“全能自恋”的阶段,家长不仅需要学会停止一味满足,还要学会如何在精神和心理上给孩子以正确引导。

 

然而,现实很残酷,在竞争激烈、生存压力巨大的当今社会,要做到对孩子进行科学教养,是十分困难的……

 

一些家长的工作压力巨大


我们现在经常看到,因为工作太忙,没有时间,没有精力,不懂教育,一些家长往往机械地用金钱来对付孩子的一切需求。

 

殊不知,孩子最需要的,其实是在精神上、生活上高质量的陪伴。仅仅是物质取代陪伴,势必导致问题层出不穷,最终让孩子变成“巨婴”。

 


而给孩子以高质量的陪伴,其实很大程度上也是一些家庭选择移民的重要原因。

 

像新西兰、澳洲、加拿大这样的国家,也经常被称为是“养娃天堂”,大受一些国内家长的追捧。

 


不知,来到了相对生活压力更小,节奏更慢的新西兰,你对孩子的陪伴是否真的更加“高质量”?


你对孩子的教育,有哪些心得可以和大家分享?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和我们分享你的看法哦!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