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宇星,爱好文史哲的工科生
全文共 7360 字 3 图,阅读需要 17 分钟
———— / BEGIN / ————
西方哲学史上有三个终极问题: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从这三大问出发,我们以上帝视角来审视“产品经理”这一职位。
本篇文章将回顾中国产品经理20多年的风雨历程,对“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作出解释。
1997-2000:风云激荡,互联网公司的成立与产品思维的萌芽
回眸这段岁月,你会惊奇的发现,对人们当下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互联网公司不约而同都是在这一阶段创立的。
1997年5月,网易成立。
1998年2月,搜狐正式更名。11月,腾讯成立。12月,新浪诞生。
1999年9月,阿里巴巴成立。
2000年1月,百度成立。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微软、甲骨文、苹果等科技巨头正在拓展中国市场,国际厂商的到来也拉动了中国IT行业的起步。那个年代IT技术是稀缺资源,软件产品也是供小于求;技术团队完成代码的编写和测试后,就交给商务团队进行销售。
但后来竞争变得激烈,软件厂商需要对市场进行研究,分析客户需求,找到市场空白后再进行切入。于是,整个行业特别需要能够定义产品的人,行业的需求创造了中国第一代产品经理。
很遗憾,没有搜到谁是中国第一位产品经理,也许那个时代产品经理这种称呼并不流行。不过人们现在耳熟能详的用户场景、差异化功能等产品思维从那时起已经悄悄地开始孕育萌芽。
以QQ为例,QQ的第一个版本做的非常小,200K左右,而同时期竞品的大小是1-2M。
你也许会好奇,为什么QQ要在软件大小上花这么多心思?
这正是考虑了用户场景的结果。
要知道20年前,中国网络带宽非常窄,网速很慢,下载一款软件通常需要一个多小时;更何况网费还不便宜,要根据小时收取费用。
在这样的场景下,一款软件能够将大小压缩至竞品的十分之一,无疑大大降低了用户的使用门槛。
同时期QQ的主要竞品有:Yahoo Messenger,新浪寻呼和ICQ,QQ甚至一度还是ICQ的模仿者与跟随者。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帮助QQ在众多竞品中脱颖而出?我们从一个很重要的功能说起:QQ的好友保存于服务器。
那时的互联网圈并不流行关系链沉淀,网络效应等理念,QQ率先做出了创新,将好友关系,用户信息等数据保存在服务器。
这种方式对用户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即使用户更换不同的电脑,也能找到自己的朋友聊天。
此外,熟悉QQ的朋友应该知道离线消息,个性化头像等有趣的功能,正是这一系列的差异化功能帮助QQ逐步建立起优势,并最终成为中国即时通讯和社交领域的巨无霸。
凛冬将至,产品价值的严峻拷问
2000年3月10日,纳斯达克股指达到峰值5048.62,此后便开始下跌。紧接着,新兴科技公司不断恶化的财务状况被曝光,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和投资人开始清盘,种种迹象已预示一场危机即将到来。
2000年4月3日,法官认定微软违反反垄断法,这一结果触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随即,高科技公司的股价开始一路狂跌,标志着互联网泡沫的破裂。
大洋彼岸的震动很快波及到中国的互联网企业,新浪股价被腰斩,网易一度面临退市。在一片质疑和声讨中,大量企业裁员倒闭,整个行业哀鸿遍野。仍在苦苦坚持的企业不得不回归核心业务,反思产品价值。
此时,一种基于互联网的业务形态快速增长,很快蔓延至全国大大小小的网吧。
这种形态叫网络游戏,而《传奇》正是网游的杰出代表。
产品价值方面,《传奇》使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了跨区域多人在线同时进行游戏。值得注意的是:此处的“多人”是以万为单位,而在这之前,多人游戏只能在网吧的局域网内进行。
这项创新无疑是革命性的,也带来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代理传奇的盛大在2001年的收入就突破了千万。
用户激励方面,玛法大陆的英雄之旅为《传奇》赋予了史诗般的意义,让用户产生浓厚的兴趣与不断探索的动力。
多年后,《魔兽世界》席卷全球,崛起于艾泽拉斯大陆的勇士,对抗天灾军团的历险是不是让你觉得似曾相识?
另外,《传奇》的成就体系,职业设置,即时反馈等设计理念对日后的游戏产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不是自主研发的产品,但传奇对中国游戏业,乃至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启发意义是巨大的。
一款价值独特的产品,加上体系化的运营和销售网络,可以帮助团队跨越寒冬,逆势成长。
破土而出,用户需求导向的确立
2002年,互联网行业从大萧条中缓慢复苏,并逐渐恢复影响力。业务形态也从最初的门户网站,网络游戏等,开始演变出更加丰富和复杂的形态。
以淘宝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就是在这一时期悄然兴起的。
淘宝诞生于2003年5月,起初是为了抵御eBay易趣在C2C市场的竞争。
短短两年后,也就是2005年,淘宝便超越了eBay易趣,占据了中国C2C市场70%的份额,把竞争对手们远远甩在身后。
宏观层面,淘宝的胜利固然离不开免费策略的定位与马云的高瞻远瞩。
微观层面,淘宝对用户需求的重视程度也远远高于eBay易趣。
eBay在全资收购易趣后,便着手启动易趣与美国eBay平台的对接。
首先,eBay将国内的服务器迁往美国。服务器的迁移严重降低了中国用户的访问速度,给他们带来了很多麻烦。他们不堪忍受,纷纷表示不满。
接着,又将网站风格改成全球统一的样式。这一举动明显挑战了用户的原有操作习惯,很多用户一时间无法适应,老用户则对此更加反感。
此时,用户的流失已不可避免。
反观淘宝一方,他们非常重视用户的体验与需求。
淘宝的员工每天都会浏览易趣的卖家论坛,看易趣卖家在抱怨什么,在吐槽什么,卖家们最不爽的又是什么——他们对竞品动态和用户痛点做到了一清二楚。
他们还会在淘宝社区中主动发帖,与买家卖家交流问题,探讨解决方案——这种主动挖掘用户需求的方式,让淘宝更加贴近并理解用户,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加速了支付宝的诞生。
最后,根据搜集到的痛点、建议与反馈意见,淘宝进行相应的功能开发与系统升级。
很快,淘宝就积累了良好的口碑,并在用户间广泛传播,为淘宝赢得这场战役打下了坚实的用户基础。
淘宝的这场胜利更是为“用户需求导向”树立了标杆,影响力至今不减。
日臻完善,产品经理职业体系的健全
2006年,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一路高歌猛进。
百度的市场份额达到62.1%,谷歌的市场份额则下降为25.3%,百度已牢牢占据领先地位;即便MSN重兵入局,也未能影响QQ用户数的不断增加,腾讯的地位依旧不可动摇;而打败了eBay的阿里更是如日中天,业绩持续上涨。
激烈的竞争加快了中国互联网公司的成长,也推动了产品经理职业体系的成熟。
正是在这段时期,腾讯,阿里等一线互联网企业的招聘信息中正式出现“产品经理”的字样,且整个行业对产品经理的招聘需求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
2010年4月,《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与《结网》上市,这两本书的作者均是资深产品人士,分别来自阿里与腾讯。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侧重于产品和项目管理,《结网》侧重于商业战略分析。
两本书的出版打破了国内长期以来没有产品书籍的尴尬局面,标志着产品经理这一职业结束了野蛮成长的状态,开始步入专业化和体系化的新阶段。
回首这段岁月,“产品经理”这一职业从无到有,绝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随着市场大环境演变进化产生的。
起初,在软件行业,需求分析的工作由需求分析师承担,他们负责将甲方的业务需求转变为软件设计需求,并以UML用例图或活动图等形式输出。
后来,在互联网公司中出现了产品策划的职位,由产品策划负责用户需求分析,并转化为产品原型,技术团队再以产品原型为基础,进行需求设计与任务拆解。
产品策划的出现得益于两个因素:摩尔定律和精细化的社会分工。
摩尔定律驱动着科技行业快速发展,带来了技术的突飞猛进,电子芯片的性能每18个月就提高一倍。正如同商品交换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商人产生了。
信息技术的大发展大繁荣,也使得一部分人可以脱离技术生产,专门从事用户体验相关的工作。
这个新职业就是:产品策划。产品策划可以说是产品经理的前身。
随着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产品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做好一款产品所需的技能也越来越多。除了要考虑用户需求,还要协调完成开发和测试的工作,并且能够以更高的视角去规划和定义产品。
统筹这些工作的职位被赋予了一个全新的名字:产品经理。
至此,产品经理作为一个独立的职能正式登场,她将走向舞台中央并展现夺目的光彩。
封神之战,走向巅峰的产品经理
2010年,中国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开启。
在PC互联网时代,若讨论“国民产品”一衔的归属,恐怕没有定论。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无论从用户数、活跃度,还是从平台生态、社会影响力等维度,这一头衔非微信莫属。
微信的成功,更是将产品经理推上神坛,成为大红大紫的职位。
2010年10月,微信立项启动,由腾讯广州研发中心的产品团队负责,该团队曾主导QQ邮箱的开发。
短短的3个月过后,这个仅有7名工程师的小分队便开发出了微信的第一个版本,并于2011年1月发布。
当时的版本只有3个主要功能:文字聊天,照片分享和头像设置。
乍一看,会觉得微信的第一个版本简直太简陋了,完全不符合大公司的气质,但这正是结合了MVP(最小可行产品)理论的产物,即:只做核心功能并发布上线,以达到快速验证用户需求的目的。
虽然MVP理论不是微信团队的原创,但经由微信团队的实践,已经被深深的植入了中国互联网的DNA里。
日后,无论大小公司,在发布第一个产品版本时,都能够从微信的这段经历中发现灵感。
只要对微信有过了解的互联网人,都听说过这句话:满足用户的“贪嗔痴”。
那么,微信是如何从用户的“贪嗔痴”中延伸出产品功能的呢?
2011年5月,微信新增语音对讲功能。满足用户便捷沟通的需求,语音沟通相比于文字沟通,是一种更自然、更方便的方式。这次更新使得微信用户第一次有了显著增长。
2011年8月,微信上线“附近的人”,允许用户添加附近的人成为自己的微信好友。这项基于地理位置的功能充分满足了用户的好奇心,自从上线后,微信的用户数保持每天10万以上的增长。
2011年10月,微信推出新功能“摇一摇”,让用户通过摇动手机的方式,随机找人聊天。“摇一摇”一上线,每天的启动量就突破1亿次,为用户带来了全新的互动方式,有效增强了微信的黏性。从此,微信彻底拉开了和米聊的差距,并确立了在移动通讯领域的领导地位。
2012年4月,朋友圈上线,让用户可以在好友间分享图片,互相发表评论。这个结合了“圈子文化”的功能,满足了用户自我展示的诉求,让微信得以自然而然地融入用户的真实生活。
2012年8月,公众号发布,让内容的生产者和内容的消费者在微信内建立直接联系。这一举动吸引了大量明星前来入驻,并且通过公众号给粉丝发布的消息会被营造成一对一聊天的感觉。
2013年8月,游戏中心上线,飞机大战是默认内置的游戏。自动记录好友成绩的飞机大战排行榜,在互动性和游戏性上都是巨大的进步。
2014年1月,微信红包正式推广,微信用户之间可以发送红包。小小的红包结合了中国的习俗,迅速流行开来,并在日后对支付宝的统治地位发起了挑战。
依据腾讯的财报,2014年微信的月活已达到5亿,成为当之无愧的移动通讯霸主。
微信升级了中国人沟通和社交的方式,彻底改变了好友间的支付和线下付款的习惯,让中国拥有了影响力比肩iPhone的产品。
更为重要的是:微信的成就在产品经理们的心中种下了“好产品可以改变世界”的信念,成为他们源源不绝的力量源泉。
陷落低谷,百无一用是产品
2014年,滴滴和快的旷日持久的补贴大战让人们看到了在资本的助推下,企业疯狂成长的势头。
2015年,美团与大众点评合并,地推铁军帮助美团最终成为千团大战的胜利者。
2016年,得到App一骑绝尘,开创了知识付费的新领域,内容为王的呼声也是一高再高。
2017年,摩拜与ofo的PK不仅在神州大地引起了轰动,在海外市场也吸引了众多目光,共享经济,模式创新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这一切仿佛与产品经理再无关联。
历经多年的发展,产品方法论已经足够成熟。如何输出优秀的用户体验,如何做好产品管理,很多产品专家对这些问题都进行过深入探讨,并且在业内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知识框架。
另一方面,这个职业既不需要编程写代码,也不需要谈客户背指标。看似入行门槛不高,无论是谁,只要能懂一点产品建设的方法,都能够成为产品经理。
这段时间,整个产品圈都充斥着一股焦虑的感觉。
很多产品人都在疑虑:这个职业在未来的五年或者十年内会不会消失?
除了群体内部的担忧,来自外部的负面言论也逐渐在圈子内散布开来,比如:产品经理无用论。
那么,产品经理是不是如同传言所说的那样,没有价值,将来会被其他职业取代呢?
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看产品经理的工作内容;接着,再分析这些工作内容有没有难度,有没有技术壁垒;然后,再看有没有其他职业参与竞争。
产品经理的工作内容和流程可以抽象成下面这张图,是一个双循环结构,包含三个阶段:前期定义产品特性,中期推进产品特性的开发,后期宣传产品特性。
产品新人一般从事的是中期的工作。产品原型的设计,跟进UI/UE提供交互设计稿,协调开发和测试资源,确保产品如期上线等。这部分工作标准化、流程化程度较高,且与项目经理的工作高度重合。
产品上线后,需要配合市场、销售和运营团队进行产品经营活动。这部分工作所占用的时间并不多,但我认为其重要性在将来会逐渐提高。
当下,前期的工作是各路产品豪杰PK的主战场。如何从用户反馈中挖掘真正的需求,如何做好用户需求分析,如何进行竞品调研,如何制定差异化的产品规划等等。
要回答并解决这些问题,是有一定难度和壁垒的,不是通过短期培训或学习就能够掌握。
之所以将“洞察需求”拿出来,并作为一个循环的起点,是因为“洞察需求”最能体现产品经理的独特价值。从搜集需求到产品经营,这个循环得以顺利运转,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公司或平台的。
“洞察需求”这项能力则不同,因为每位产品经理的人生阅历和知识储备不同,心性也就大不相同。面对相同的情况,就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很多创始人级别的产品经理,洞察用户需求的能力就特别强,而且这种能力还很难被复制。
所以,在现有的工作内容与流程下,还没有哪个职业能够完全替代产品经理的作用;将来是否存在某个职业把产品经理替换了,尚不可知。不过相比于其他历史悠久的职业,如财务、人事,产品经理可以称得上是新物种,其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还需要经历更长时间的考验。
文武兼修,产品经理未来的模样
曾经,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推动了社会的蓬勃发展,“互联网”一度是潮流和酷炫的代名词。
如今,互联网已人尽皆知,只是庞大经济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曾经,产品经理靠极致的用户体验和细腻的交互流程,就能睥睨江湖,引爆用户增长。
如今,各类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维度更加多元化,竞品间往往更多的是在比拼销售和运营能力,甚至比拼资本的青睐。
产品经理也早已走下神坛,成为复杂分工体系的一员,一招鲜吃遍天的时代已经过去,无人再提“产品为王”的口号。
那么,产品经理需要升级迭代成什么模样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要求?
在互联网的上半场,无论是PC端流量,还是移动端流量,都拥是巨大的增量市场,一切竞争围绕着“流量”展开。
姑且把它定义成产品经理1.0时代,那个时候产品经理工作的硬逻辑是:体验—用户—转化,核心是升级用户体验。
只要用户体验做的足够好,让用户操作简便,交互过程顺畅,就能源源不断地带来新用户。
有了大量的用户基础,通过运营手段就可转化变现。
再将获取到的收益投入到用户体验的迭代中。
这样,正向循环就顺利运转起来了。
但是,流量总会有枯竭的时候,毕竟人口基数就那么大;用户体验的升级也同样会碰到天花板,再升级就会性能过剩。
这就是互联网下半场的现况,2.0版本的产品经理需要解决的难题。
既然面对的是存量市场,原先应对增量市场的逻辑就失灵了。产品经理2.0的工作逻辑就需要切换至:流程—效率—留存,核心是升级行业效率。
通过掌握业务流程,发现其中的痛点与不足,进行改造,从而提升行业的整体效率。
有了效率的提升,就可以让平台的用户尽可能多的留存下来。
有了用户留存与活跃,就能产生数据积累。通过数据的分析与加工,再去指导业务流程的优化与精细化运营。
并不是说用户体验不重要了,而是强调需要跳出产品思维的框架,以行业的视角去寻找用户痛点,制定解决方案。
随着互联网+的落地,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拥抱互联网。由于每个行业都有其独特的规律,就需要产品经理以一种学习者的姿态去掌握和提炼这些规律。
为什么很多银行的App需要不停的验证身份?要知道多次验证,用户体验并不好。
为什么人们选择使用Word,而放弃体验更好的Pages?
——这一切都是由行业规律和业务本质决定的,体验好并不一定胜出。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趋势,产品经理需要具备销售能力。
首先,这是工作节奏的要求。产品经理需要深入一线与用户交流,与竞品PK,去推广产品——在没有硝烟,听不到枪炮的后方做出的用户画像和竞品分析都是纸上谈兵。
其次,竞争形势紧迫,产品经理从业人群同质化严重。在颠覆性技术没有大规模应用,用户习惯没有整体性变化的前提下,如何规划产品建设,如何做好用户体验之类的方法论可以说成熟且完备——如果仅从产品维度寻求成长与提高,对产品经理而言可能已达到瓶颈。
那么,不妨尝试让自己拥有销售属性,人类历史上杰出的企业与个人也是同时具备产品和销售双重属性的。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就是这个道理。
典型代表如:商鞅,纵使一身本领,也要三见秦王,不断推销自己的治国方针与理念。
迪斯尼自建视频分发网站,中国家电企业自建线下门店和电商渠道,目的其实都一样,产品方要将销售能力控制在自己手里。
行文至此,斗胆预言未来产品经理的模样:
掌握业务流程与行业规律,具备升级行业效率的能力;
掌握销售技能,具备一线作战的能力。
结语
由一个无足轻重的小角色,成长为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20年来,产品人的征途充满了赞誉,也夹杂着质疑。虽然挑战连连,但总能一路凯歌。
如果说产品需要跟随用户需求不断迭代,那么产品人自己也要伴随时代的浪潮日新又新。
愿流星依旧划出那道迷人的弧线,你还记得当年的初心。
愿你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
愿你既有勇猛,又有温柔。
———— / END / ————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