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建筑业里不愉快的合作经历,最常听到的是华人开发商对洋人设计顾问公司和承包商的抱怨。这里头的对与错、是与非本就很难辩清。最近,两边的矛盾似乎更加激烈。
《逸居新西兰》了解到,在某个大型中资开发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参与的一家洋人承包商做出了从此不再与华人开发商合作的决定。
暂且不论究竟问题在哪一方,我们试图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华人业者与洋人公司的合作中,究竟有哪些原因易造成纠纷和矛盾?以下是几位业内人士的看法。
在工程项目的操作中,中国大陆和新西兰运作的系统截然不同。从政府审批部门到各主包工、分包工,再到建筑材料业,目前整个新西兰的建筑业体系都在经历过去几十年来未有的巨大变化。
过去几年的建造需求,已远超过新西兰现有建筑业能承担的能力。在这种高压和多变的环境下,工程运作中的问题自然会大大增加。事实上,近年来,在整个新西兰建筑业,工程中合作不愉快的情况都有所增加,并不是完全局限华人开发商的工程。
尽管新西兰建筑体系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由于我们的建筑工程最终是在新西兰建造的,建议大家在工程运作中还是充分理解现有的做事方法,并找出相应对策。有时想找捷径、抄近路, 反而是欲速而不达。
中资背景的匿名人士:
我觉得可能存在业主预期与市场现实有差距的问题。如果中资业主本身在国内有过项目开发经验,这种预期和现实的落差可能会更为显著。比如,从立项开始,对比中国和新西兰,地价和建造成本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倒挂。
因为市场规模有限,政策和外部环境对销售预期的影响也较大。如果开发商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想当然地生搬硬套国内开发经验和数据,会导致立项有问题。
新西兰本地专业资源有限,可选择的设计顾问和能胜任的承包商也就那么几家。新西兰本地市场应该算是一个熟人市场。竞争不充分的情况下,只能基于信任通过合作来降低风险成本,达成共赢。
但是,有的中资开发商习惯了通过竞争性招投标来控制成本,可能较难适应新西兰的做法。
当然,不可否认,本地对大型项目的设计经验有限。出图精度和修改响应时间,往往达不到中资业主的专业要求。而本地承包商,则习惯于通过合约解决争端,在处理有些实际问题的方式上缺乏灵活性。
另外,基于议定的工作范围,新西兰设计顾问对超出部分按时间收费的方式,很可能让首次在本地实施大型项目的中资开发商感到不适应。对于获得资源许可和建筑许可等审批流程和时间投入,他们也可能估算不足。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这些中资开发商和承包商遇到“考题”还包括,是否及如何让总包在前期介入;哪些材料可以并值得通过国内招采;在保证质量、达成设计意图、满足本地规范的前提下,怎样又快又省地把项目干好。
总之,充分了解并尊重本地市场,同时发挥自身优势,明确设计和项目意图,尽早选择靠谱承包商,听取专业意见,谋定而后动,矛盾和纠纷自然会减少。
广告
对于专业顾问服务应该如何被付费,华人和洋人的理解有所不同。
华人开发商以结果为导向,每次付进度款时要看看实实在在的成果;但是,洋人顾问公司是以过程为导向,付出了多少时间,就据此收费。
很多情况下,华人对本地顾问的收费模式有误解。
打个比方,洋人顾问公司对一个项目的工作报价2万元。但是项目进行到一半,对方的发票就发过来。对于洋人来说,一个项目不管做完还是没做完,都是按小时收费。
但华人所理解的是,报价就是项目或者任务完成的价格。这种收费体系(计时而不是计件制)导致高效人士没有得到激励,而低效的人并没有被市场淘汰。
因此实质上包括规划、建筑、工程承包、工程分包和市议会能够大量承接建设的各个阶段的任务而无需为结果的时效性负责——唯一负责的是兜底方也就是开发商。在现在人力资源不够生产效率就急剧下降,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按小时收费并非不可以,但前期是要按照标准质量按约定时间产出。另外,在中国的开发环境下,甲方的工程部会和乙方做斗争,是个相对互相制衡的机制。
但是,在新西兰,开发商规模都比较小,而工程管理上大量采用外包,在某种程度上就被专业顾问“控制”了。而专业顾问的收费绝大部分是计时的,激励方向和开发商不一致,也会导致预算上升工期拖延的风险。
新西兰的时薪比澳大利亚要低,但是每平方米的建筑成本却比澳大利亚高很多。建筑材料价格差异并不能全部解释这个事情,所以我的理解这里面的效率差别就是最终的问题。
这这主要是文化差异所致。华人容易带入原先市场的思维。华人喜欢讲价,在合作中夹杂人情和政治,或是花了很多时间在觥筹交错之间。
洋人则不同,他们做事比较直接。最为关键的是,在非专业之外的事情上投入的这些时间,最终多数没有下文的。
市场上的项目失败比例很高,或因为资金不到位,或只是做了简单的规划,很多项目没做成。所以一些洋人分包商看到华人的竞标邀请,多数不会想去。
华人带着资金而来,再聘请了解双边文化差异的专业人士,并给与足够的信任,或许是提高合作成功率的可行模式。包括大型开发商在内的华人,还是习惯用中国或其他国家做项目的方式,包括在顾问公司的选择上。
但是,新西兰顾问公司还是跟其他国家,尤其是中国,有很大的差异。
首先,新西兰顾问公司的权威性比较大,主导的事情比较多。其次,许多华人喜欢找同一家顾问提供多样的服务。但是新西兰的顾问专业比较分散,很难有综合实力做所有的分工。
哪怕很大的顾问公司,不同专业的部门也缺乏沟通,各自都专注在自己的领域,所以很少有真正综合性的顾问公司。
针对华人开发商和顾问的关系,应该要选对顾问。比如中小型的公寓和联排,就不太适合找大型的顾问公司。最关键的还是要找对人。
市议会的资源许可要求可能只需要初步设计方案。建筑许可的阶段也没有硬性要求包括施工细节的设计图纸。业主有时候拿着资源许可或者建筑许可就去确定报价,这是行业普遍的做法。其实,真实的报价并不一定能最终确定。
但是分包商已经开始施工。比如,做到外墙的时候,才发现图纸要增加施工细节图纸,要增加其他工序,因此分包商要求变更加价。但是很多时候业主并不理解这些费用的增加。
如果从一开始报价的设计图纸和规范就不完善,那么后期的各种变更、增加报价,自然就会发生。当然,客户也可以在签订合同的阶段,通过合同条款的方式规避这种风险。
建议华人客户应该更多关注商业建筑合同条款的商议、拟定和签署,咨询相关专业的顾问和律师,了解其中的风险和机会。这些行业缺陷,一定程度上会被当地市场多年形成的常规做法所弥补。
一般来说,大中型房地产项目包含了几个重要组成因素:项目管理顾问(Project Management Consultant)、银行的造价工程师、项目造价工程师、合同工程师(Engineer to Contract)。他们互相监督、相互补充、缺一不可。
但是华人开发商往往只重视和总包商之间的合作。这两方之间存在文化、专业和资源上巨大的不对称,所以无法及时有效弥补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和隐患。
所以建议大家,如果要采用特殊的方式,一定要想方设法规避风险,比如有专业的内部项目管理团队,完成完整的设计等。
广告
更多原创精选
客户咨询
Pauline Gao
Jenny Chang
新闻中心
Abby 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