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他是一个摩托修理工,30多年前以5000块起家,从一个摩托车修理铺做起。如今,他的企业总资产超200亿元,业务覆盖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涵盖动力、机车、无人机、新能源、金融、互联网等多个领域。他就是宗申集团的创始人左宗申。
生活中总有人幻想着一夜暴富
可但凡是成功者必先经历漫长的黑暗岁月
才能一步步熬到今天
1
1952年,左宗申出生在上海一个普通的家庭。6岁的时候,他们举家搬往了重庆,从此这里就成了他的故乡,往后余生都与这个城市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左宗申只读到了初中,便响应国家的“上山下乡”的号召,开始了一段农村插队的生涯。
17岁至23岁,正是一个人形成价值观和品格的关键时期,左宗申的“务农”生涯让他养成了吃苦耐劳的性子。同时,身处农村闭塞环境的他,更加切身的体会到了外面世界的美好,因此立志要发挥自己的价值,成就一番事业。
1975年,他终于得到机会,回到了重庆。回到城里的他,得到了一份瓷器厂的工作。虽然相比于插队的那段日子,这份工作显然轻松许多,至少在外人看来安定,是“铁饭碗”。但个人的命运总是与时代潮起潮落息息相关。
1978年12月,改革开放正式拉开大幕,市场经济开始崛起。得到消息的左宗申心潮澎湃,几乎没做什么心理挣扎,几个月后他就辞职下海了。
2
放弃别人眼中的“铁饭碗”,而去追寻一份不确定的致富梦想,这多少有些冒险。而现实也的确比他想象的要残酷得许多。
那几年,左宗申开启了自己的个体户生涯,由于没有什么资本,钱都是东拼西凑,到处借来的。可即便如此,生意却不见起色,不管是卖小说、水果还是服装,每一样都没能赚到钱,反而赔进去许多,欠下了外债。那时,左宗申已经结婚,有了家庭负担,转眼几年过去,下海的日子并没有改善生活,反而让妻子担忧。在妻子建议下,他停止折腾,决定跟大舅子学习修摩托车,靠一技谋生。
30岁拜师学艺,在别人看来似乎有点晚。但人生意义就在于不断的尝试,探索新的边界。好饭不怕晚,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任何时候都不晚。左宗申从零起步,整日泡在摩托修理铺里,不到一年的功夫,他成了一个“老师傅”,来往的摩托车,他听发动机的声音就能判断出有什么问题。
1982年,学成出师的左宗申凑了5000块钱,从丈母娘家借来一间临街的房子,挂上招牌,摩托车修理铺就正式开张了。这样简单的日子又过了8年,本以为人生不会有什么大的改变,但积压在心底的创业梦想只要有一个火种,就会被点燃。
1990年,左宗申受朋友之托到重庆一家工厂买三轮摩托车,原以为能很快完事,可没想到厂子里挤满了人,有些甚至住到附近的宾馆里等待。问其缘由,他才知道工厂里的发动机货源有限,因此摩托车出产量很少,供不应求。这不就是商机吗?修车多年,他对发动机的构造了如指掌,于是买来零件自己组装发动机,然后卖给工厂。
1992年,他成立了重庆摩托车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迈出了企业化经营的第一步。
3
从发动机起步,再到摩托车、农机、通用机械、新能源,甚至航空机械,宗申公司一步步的扩张。如今,它拥有两家上市公司,是世界最大的摩托车生产商之一。多年的发展中,左宗申凭什么崛起呢?
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思想,给民营企业打了一针强心剂。此时的重庆摩托车企业中,以嘉陵、建设、望江为首国企把持大局,专利、技术等都出自于它们。
但是,1993年国家开始允许民企生产发动机,左宗申乘势推出自主生产的70cc发动机,迅速占得先机。
技术是宗申公司追赶国企的关键,核心技术是一家企业的生命。
2002年,宗申集团获得了国内第一张摩托车发动机的3c证书。左宗申在企业内部成立创新研究院,如今宗申已经成为了博士后研究站和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它的发动机技术被应用到了军用无人机上。
除了动力机械领域,宗申集团的业务还包括银行、基金、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平台等。
1999年,左宗申出资买下中国公路摩托车队,更名为宗申车队,在国际大赛上屡获大奖。
▼
如今,宗申集团在全球拥有1万多名员工,年销售额超200亿元。
2016年的《胡润百富榜》中,左宗申的身家达85亿元。
从烧窑工下海经商开始,左宗申的创业之路可谓十分坎坷,做生意数次失败,摩托车修理铺开了8年,后来才发现了发动机市场。
在这些漫长且黑暗的岁月里,他一直在等待、煎熬,但正因为有了这些积累,他的成功之路才更加坚实。